西湖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其前身可追溯至2016年12月成立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为一所聚焦理工生医领域的研究机构,为后续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2月,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始终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在短短七年间成长为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在招生布局上,西湖大学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2022年,学校首次面向浙江省开展本科“创新班”招生试点,开启了本科生培养的探索之路。
经过三年的试点积累,2025年学校迈出关键一步,首次将招生范围扩展至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等5个省(市),标志着其人才选拔体系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国布局。
此次扩展采用差异化招生模式:在上海、江苏、广东实施综合评价招生,在河南、重庆通过普通高考招生,同时在浙江本土新增综合评价方式,既保证了选拔的精准性,也体现了对不同地区教育特点的适配性。这种渐进式招生策略,既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也为学校科研力量的持续壮大提供了人才支撑。
西湖大学研发的DeepScientist系统,在全球AI科研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首个大规模实证能在前沿科学任务上超越人类SOTA的AI智能体,它打破了此前AI科研系统缺乏针对性、难以产出高价值成果的局限。
通过智能体故障归因、大语言模型推理加速和AI文本检测三项任务的验证,该系统展现出惊人的科研效率——仅用两周就取得相当于人类三年的研究进展,在故障归因任务中更是将人类最佳水平提升183.7%,且性能超越DeepSeek-R1、Claude-4-Sonnet等主流模型。
其核心创新在于将科学发现形式化为贝叶斯优化问题,通过配备开放知识系统与发现记忆的多智能体架构,在预算受限下实现探索与利用的智能平衡,仅用16块H800GPU和71.3万元人民币就完成搭建,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全新范式。
更具行业价值的是其分阶段开源计划,从基础框架到核心代码的逐步开放,将推动全球科研社区共建 AI 驱动的发现生态,加速多领域的技术突破。
这一发明引发的 “科学家是否会失业” 的讨论,本质上反映了技术革命对科研范式的重构而非替代。这一大手笔,的确令人惊叹啊!
从实际表现看,DeepScientist虽能生成5000个科研点子并验证1100个,但最终仅21个实现科学创新,且60%的失败源于代码实现问题,凸显其在深度洞察与工程实践上的局限性。
正如研发团队所言,AI的核心优势在于“持续探索而不疲倦”,而非取代人类的科学直觉——当前模型的洞察力仍依赖基础模型能力提升,且RLVR等增强科学直觉的技术尚面临成本高昂的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科研工具的革新从未消灭科学家群体,反而推动职业能力升级:从望远镜发明后的天文学革命,到计算机普及后的量化研究浪潮,工具始终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DeepScientist的出现,实则将科学家从重复性试错中解放,使其能聚焦于提出核心问题、设计创新路径等更高价值的工作,形成“AI 处理规模探索+人类主导深度创新”的协作模式。
从更宏观视角看,西湖大学的快速发展与DeepScientist的突破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学校“小而精”的研究型定位为前沿探索提供了灵活土壤,而AI技术的进步又为这种研究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生范围的扩大,则暗示着未来科研人才需兼具传统科学素养与AI协作能力——无论是浙江的创新班还是河南的高考招生,都在指向一种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人才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匹配,或许正是中国科研在AI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