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去父母墓地拜祭,顺便一次性交了 20 年的管理费。但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浑身发冷!男子:“我已经 68 岁了,下次交费我可能不在了!如果到期没人再交钱,父母的墓地会怎么处理?会不会把骨灰盒扔进垃圾桶,然后再卖给别人?”
这个问题折磨着李先生,让他彻夜难眠。类似的忧虑,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也有过。那么,真的会出现墓地被强制收回再出售的情况吗?公墓的土地使用权是怎么规定的呢?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居住用地使用权期限最长为70年,其他用地(包括公墓)为50年。这意味着,一般墓地使用权最长为50年。
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各地的规定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收费,使用期满后需要重新收费;有的地方则采取定期收费制度。使用期限也不尽相同,一般是30年至70年。细节规则更是五花八门。
“这就导致很多老百姓根本不明白自己购买的是什么样的墓地。”浙江某知名公墓的工作人员表示。
他举例说,某老太太前几年在这里买了一个两代坟,交了使用权费。没过几年老太太就去世了,儿子按照母亲的遗愿,也将骨灰放入了这个墓室。儿子以为交过使用权费后,这块墓地就是永久的,最近才知道原来还有期限。
“这类情况很多,老百姓对法规并不熟悉,觉得交过费就可以永远使用了。”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其实按照当前的政策,这块墓地未来还需要续费。
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也有精力去明确自己购买墓地的具体规定。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家对墓地前景的担忧。一个制度如果过于复杂,执行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比 较清晰和统一的墓地使用权规定,让老百姓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减少疑惑和焦虑。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家庭结构和观念的变化,墓地的使用纠纷也日渐增多。
比如,一些传统大家庭逐步核心化后,后人对祖辈墓地的联系就可能会减弱。这时,墓地的使用权和义务的划分就会变得模糊。
再如,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一些中青年外出打工后,与家乡的联系就比较少。对祖辈墓地的管理和扫墓自然也会被忽视。有的甚至是父母在家乡购买了墓地,但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对墓地没有任何认知。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数以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的是一个个残缺的家庭。我们有理由担心,当这一代人步入中老年后,他们是否还会记得回乡扫墓。
此外,随着二婚、离婚等家庭结构的多样性,产权关系也会变得复杂。比如,一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疏远后,谁来承担墓地的管理责任?这些情况都增加了墓地纠纷的可能。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死后有人来扫我的墓。”李先生说。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对他们来说,死后骨灰能够葬在老家,有后人定期来扫墓,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心愿。
淡泊
还不如找个荒山野岭 自己给自己埋了算了!
88首尔站
细思极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