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虽然一共有12位皇帝,但是有三位皇帝,虽然在皇位上多年,但是并未生下一儿半女:大清第十位皇帝同治帝载淳,年仅19岁便
大清虽然一共有12位皇帝,但是有三位皇帝,虽然在皇位上多年,但是并未生下一儿半女:
大清第十位皇帝同治帝载淳,年仅19岁便去世了;

大清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载湉,虽在位三十余年的时间,但后宫仅有一后二妃,这仅有的一后二妃也无一人怀孕生子;大清第十二位皇帝溥仪除了这三位皇帝外,另外九位大清皇帝都有子女出生。而则九位大清皇帝,所生的皇长子,似乎跟“商量好了”似的,无一人结局圆满;即便是继位称帝的这一位皇长子,也早早去世了。这九位皇长子中,有3位出生不久便夭折了:顺治帝的皇长子牛钮,牛钮的生母庶妃巴氏,应当是顺治帝早期比较宠爱的一位后妃,先后为顺治帝生下了一子两女,是为顺治帝生育子女数量最多的一位后妃。只是巴氏所生的这三位皇子公主,无一人长大成人。

当然这其中,包括顺治帝的皇长子牛钮。顺治八年十一月,牛钮出生,顺治帝九年正月牛钮夭折,仅活了83天而已不过关于牛钮,还有一种说法:牛钮其实并没有夭折,而是被送出了宫。而且在康熙六十年时,突然出现一位名为牛钮的人担任左都御史,康熙担任都御史,来治理黄河;在黄河决口堵住以后,牛钮便从官场上消失了。若是牛钮当真是顺治帝的皇长子、康熙的长兄,为何会流落民间呢?这还要从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布木巴说起,额尔德尼布木巴在顺治八年八月被册立为皇后,此时庶妃巴氏已经身怀有孕。并且在这年十一月生下了顺治帝的第一个儿子,皇后十分善妒,又怎么允许一位庶妃在自己之前生下皇子呢?

为了保住庶妃巴氏与皇长子牛钮,顺治帝与孝庄太后便将牛钮送出了宫。但为了顺治帝的颜面,自然不能告诉世人皇长子被送出了宫,自然只能是“夭折”。雍正帝的皇长子、端亲王弘晖,也是雍正帝唯一的嫡子。弘晖的生母是雍正帝的结发妻子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康熙三十六年时还是胤禛嫡福晋的乌拉那拉氏生下了胤禛的第一个儿子,这也是胤禛的嫡长子,胤禛为其取名为弘晖。作为胤禛的嫡长子,若是能长大成人的话,自是会十分得皇祖康熙、父亲胤禛的器重;然而弘晖却在康熙四十三年时夭折了,去世时尚且只有8岁。雍正帝继位后,并未追封这位早早夭折的嫡子;

乾隆皇帝继位后,将从未见过面的长兄追封为了端亲王。而另一位夭折的皇长子,便是嘉庆帝的皇长子穆郡王。穆郡王的生母是嘉庆帝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刘佳氏应当是嘉庆帝还是皇子时身边最早的妾室之一,因为出身比较低,仅为颙琰身边的侍妾格格而已虽为侍妾格格,但刘佳氏还是比较得宠的,乾隆四十年便生下了颙琰长子,只可惜长子还未取名、不足两岁时去世了。之后刘佳氏,又为颙琰生下了皇三女,皇三女得以长大成人嫁人。至于刘佳氏因为是颙琰身边侍奉多年的潜邸旧人,而且先后生一子一女,在嘉庆帝继位后,先被封为妃,后晋封为贵妃。

至于刘佳氏所生的皇长子,则是被追封为了穆郡王。除了这三位早早夭折的皇长子,另外六位皇长子都得以长大成人,但他们都为何结局不美好呢?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皇长子褚英—被幽禁而死明万历八年,也就是1580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21岁时他的长子出生了。努尔哈赤为其取名为“褚英”,褚英不仅仅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而且还是努尔哈赤结发妻子佟佳.哈哈纳扎青所生,也就是说褚英是努尔哈赤嫡长子。在努尔哈赤13副甲胄起兵的时候,褚英尚且只有4岁,而且早早便失去了生母;与父亲一起过朝不保夕、刀光剑影的日子。万历二十六年,褚英已经19岁,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征战沙场、杀敌立功。正因为褚英从小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造就了他十分勇敢,但是又有些莽撞躁烈的性格。褚英的这个性格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褚英在征战沙场时从不畏惧,19岁奉命征伐安楚拉库,虽然褚英是初出茅庐但是奋勇杀敌,接连攻取20座寨子,凯旋而归;努尔哈赤见长子如此骁勇,随即便将儿子封为了洪巴图鲁,封爵贝勒。万历三十五年时,褚英更是在乌碣岩之战中大破敌军,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十分高兴,将儿子封为了“广略贝勒”。因为接连立下战功,再加上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一度成为汗位继承人,被封皇太子,成为建州女真仅次于大汗努尔哈赤的存在。然而,褚英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坐到汗位上去。褚英的性格残暴,而且心胸比较狭隘,不仅不尊重后金地位最高的五位功臣,而且还得罪了后金地位仅次于大汗、太子的“四大贝勒”。在“五大臣”与“四大贝勒”的一起状告下,褚英失去了太子之位,努尔哈赤也不再让褚英领兵出征。失宠后的褚英并未悔过,甚至在父汗率兵出征时,诅咒五大臣与四大贝勒。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便将褚英给幽禁了起来。幽禁两年后褚英仍旧不知悔改,为了后金努尔哈赤不得不忍痛除掉长子。大清最“委屈”的皇长子清太宗皇太极的皇长子,是太宗皇帝的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只是在豪格出生的时候乌拉那拉氏还是太宗侧福晋,待太宗元妃钮祜禄氏被遗弃后,乌拉那拉氏才成为太宗身边地位最高的女人。而豪格,也终于由庶子转为了嫡子。只可惜,在科尔沁女子哲哲、布木布泰接连嫁来后金后,乌拉那拉氏也失宠,甚至不知所踪。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后,被尊为国主福晋的是哲哲;皇太极称帝时,被封皇后的也是哲哲。正因为如此,乌拉那拉氏只是被封为太宗继妃。

虽然生母已经失宠,但豪格毕竟是太宗嫡出的长子,在天命年间(努尔哈赤还在时)时便已经被祖父封为了贝勒,跟随父汗一起上战场杀敌立功,甚至代替自己的堂兄杜度(褚英嫡长子)位列“四小贝勒”,掌管八旗中的镶白旗。皇太极继任汗位后,豪格作为父汗身边唯一一位杀敌立功的儿子,深得父汗的器重与重视,天聪六年晋封和硕贝勒,同一众叔伯平起平坐;崇德元年被封和硕肃亲王,成皇父所有儿子中唯一一位有爵位而且被封亲王的。虽然豪格曾先后两次因过错而降爵,但是因屡立战功很快便恢复了亲王爵位。正因为如此,在太宗皇帝突然去世后,豪格一度成为两黄旗大臣坚决拥护的“先帝之子”,来与睿亲王多尔衮争夺皇位。但最终继承皇位的,是豪格的异母弟福临,史称顺治帝。顺治帝继位后,位列辅政叔王的除了睿亲王多尔衮外,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至于豪格,则是因为多尔衮的缘故曾被削爵;在顺治帝迁都北京重新继位时恢复了亲王爵位。不仅如此,豪格还曾率兵征伐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大获全胜,战功赫赫。然而班师回朝后不久,豪格却被多尔衮陷害下狱。

在狱中没多久,便去世了。至于顺治帝,因没有实权,只能眼瞧着长兄被幽禁而死,几位嫂嫂被其他亲王霸占改嫁,或者是殉葬。待顺治帝亲政后,重新恢复了长兄爵位,并将长兄追谥为和硕肃武亲王;让侄儿富绶直接承袭亲王爵位,改爵号为显亲王。九子夺嫡最先出局的直郡王胤禔胤禔在皇室玉牒中,确实序齿为康熙皇帝的皇长子,但实际上胤褆并非康熙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在胤禔之前康熙已经有四位皇子出生,只是因着四位皇子早早夭折,并未参与序齿,所以胤禔便是康熙实际上的皇长子。胤禔的生母,是康熙朝“四妃之首”的惠妃乌拉那拉氏;惠妃还曾抚养过皇八子胤禩,可以说胤禔与胤禩为“一母所养”。胤禔不仅是一个美男子,而且十分聪明能干,再加上他序齿为皇长子,所以康熙对胤禔还是寄予厚望的,让胤禔早早便帮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康熙三十七年时,胤禔被封为了直郡王。

然而胤禔虽然表面上对康熙唯命是从,但实际上因为自己是长子的缘故而觊觎皇太子之位,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太子之位后,胤禔也因为镇魇太子、谋夺太子之位,而被康熙削爵幽禁。自此,胤禔便开始了长达26年的幽禁生活。被幽禁后的胤禔,实在是无聊,接连生育了二十几个子女。而且胤禔在被幽禁后,转而支持一母养大的胤禩争夺太子之位,希望胤禩继位后自己也能重归自由;然而胤禔失算了,最终继承皇位的是皇四子胤禛,是为雍正帝,雍正帝继位后并未将长兄放出来。抑郁而终的成亲王永璜是乾隆皇帝附葬帝陵的三位皇贵妃之一哲悯皇贵妃噶哈里富察氏所生的儿子,噶哈里富察氏不仅是最早来到乾隆身边的女人,而且是第一个为乾隆生下子女的妃嫔。只是噶哈里富察氏因为出身包衣的缘故,在雍正一朝时仅为侍妾格格而已。而且遗憾的是,噶哈里富察氏在夫君继位前便已经去世了。乾隆缅怀噶哈里富察氏,先是将其追封哲妃,后追封哲悯皇贵妃。而永璜,也一度成为乾隆所有子女中唯一一位没有生母依靠的皇子。乾隆九年,永璜娶妻;乾隆十二年,永璜分府。

正当永璜也要开始建功立业时,乾隆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病逝了。在嫡母的葬礼上,永璜作为长子得到乾隆重用,负责迎丧;但是却因为哭的不够伤心而被皇父狠狠斥责一番。历经此事,永璜便基本上失去了立储的资格。就这样失去了立储的资格,永璜大失所望,一直心情抑郁,乾隆十五年便去世了,去世时尚且只有23岁而已。乾隆将早逝的长子追谥为“成哲亲王”,并且多次作诗缅怀长子,并且厚待了永璜留下的两个儿子。被一脚踢死的皇长子道光帝旻宁的皇长子奕纬,是在道光帝还是皇子时所生。奕纬的生母辉发那拉氏,虽然出身富贵人家,但毕竟是包衣出身,所以一开始仅仅是旻宁身边的侍女,负责端茶倒水做一些粗活。然而不甘心作侍女的辉发那拉氏,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怀孕,并且生下了旻宁的第一个孩子,而且还是一个儿子。但旻宁不喜欢辉发那拉氏,更加不喜欢那拉氏所生的儿子奕纬。从小便缺少父爱的奕纬,虽然有皇祖的宠爱,早早便被封多罗贝勒,但还是慢慢养成了顽劣的性格,丝毫没有作为皇长子的气度与修养。道光帝在接连失去皇次子与皇三子,膝下无一位皇子的情况下,想要好好教养奕纬,希望奕纬能够担得起大任。

但已经23岁的奕纬,终究很难做出改变,甚至对教自己读书的师傅说:我要是做了皇帝,第一个先除掉你。道光帝恨铁不成钢,直接踢了奕纬一脚;而就是这一脚,让奕纬没几天的时间便去世了。继承皇位的皇长子载淳载淳是大清唯一一位以皇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咸丰帝之所以会让载淳继承皇位,不为别的,就因为载淳是他唯一的选择,唯一长大成人的皇子。而载淳,便是大清第十位皇帝——同治帝。同治帝虽然在皇位上13年的时间,但是他从未掌握大清的实权,就连与哪位后妃亲近自己都做不了主。

同治十三年时,年仅19岁的同治帝因得天花而病逝了(有的说法是花柳病,或者是疥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