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民间拥有超高的知名度,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差评。提起老佛爷,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她老年时的照片,是颐和园里的穷奢极欲,是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她少女时代的往事,基本上知之甚少。

在许多野史中,慈禧太后的早年相当不堪,《清朝野史大观》说:“听说西后少女时,非常喜爱化妆。她的父亲原做正黄旗参领的官,因犯事被罢官,家里贫穷无法生活”。《四朝轶闻》则记载:慈禧的爸爸惠征任安徽宁池太道员,因为亏欠公款被罢官,死在路上,慈禧陪伴妈妈,扶持棺椁回家。由于顶梁柱倒了,家里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困苦,怎么办呢?
慈禧毅然决然站了出来,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她擅长唱歌,还擅长哭泣,北京城里谁家举办丧事,就会花钱请慈禧过来哭丧,只要她一开嗓,那凄切的声音,听者无不动容,久而久之就传开了,京城百姓都知道惠征女儿有如此本领。还有野史说慈禧的爸爸客死他乡,家里穷的连回京的路费都没有,幸好有个叫吴棠的知县赞助了三百两银子;后来慈禧飞黄腾达,投桃报李,吴棠因此官运亨通,最后当上了四川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
假如这些都是真的,慈禧可真是逆袭的典型人物,从家境贫寒的哭丧女,到万人之上的皇太后,跨度相当之大,最高统治者中,只有朱元璋的经历比她惨了吧,多励志!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慈禧真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非要做哭丧女才能糊口?

野史中也承认她出生于官宦家庭,家道中落的原因是爸爸被罢官、去世,惠征有没有被罢官且客死他乡呢?历史上的确是有的,那是在咸丰三年,当时太平军势如破竹,兵峰直指安庆、南京,惠征身为安徽宁池广太道员,自知以清军的实力,根本无法阻挡洪秀全,留在安徽只能身首异处,便以押解饷银为由逃到了镇江。
朝廷得知消息,岂能轻饶,这明显是擅离职守、贪生怕死之举,关键时候领导先走,根本经不住政治考验,最终被革职。受此打击,惠征很快就去世了。此时此刻,慈禧在什么地方呢?她已于去年入宫封为兰贵人了,经常给咸丰皇帝侍寝,扶柩回乡这事轮不到她干,皇宫里有锦衣玉食、山珍海味,慈禧没必要靠哭丧挣钱,她就算想去,咸丰也不会批准呀。

到安徽任职前,惠征的仕途总体来看是不断上升的。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他二十多岁进吏部担任笔帖式,也就是文员,好比在中央组织部当办事员,起点就这么高,明显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十几年后晋升为吏部文选司主事,期间每次考核结果都不错。正因为此,四十四岁时外放山西归绥道,属于正四品的官员。咸丰二年,四十七岁的惠征南下安徽任道台,运气不好碰上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仕途的滑铁卢,二十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郁郁而终。
慈禧出生于道光十五年,当时惠征三十岁,从她出生到十六岁入宫,爸爸的官职越做越大,取得清廷认可,她的生活就是官宦人家大小姐的那种,尽管惠征不是什么顶级高官。这样的家庭背景,慈禧怎么可能跑到外面去打工讨生活。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清朝后宫是不允许叶赫女子入选的,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消灭叶赫部时,酋长发出狠话,就算我们叶赫剩一个女子,也要把你们建州女真给灭了!因此,清朝皇室对叶赫部族多有提防,不让他们进入宫闱实施报复。
而实际情况是作为满洲八大世家之一,叶赫那拉氏多有女子进入后宫,皇太极的生母就是叶赫那拉氏,死后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与太祖合葬福陵;皇太极有个侧妃也是叶赫那拉氏,生下了皇子硕塞;乾隆皇帝的舒妃同样为叶赫那拉氏,育有皇子一人,可惜早殇。咸丰选慈禧入宫并没有违背什么祖训,先帝们同样娶了这个家族的女子。之所以有类似的说法,就和“唐三代后,武代李兴”一样,强调的是一种宿命论,早有迹象表明,武则天、慈禧太后这样的人会夺取最高统治权。

针对慈禧太后的家族、早年生活,民间竟然还流传着这些与事实不符的流言,背后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说她家道中落、街头哭丧,含辛茹苦的活着,不是为了夸她多么多么励志,而是一种嘲讽、讥笑,别看老佛爷地位高、权力大,以前就是个破落户,干着不体面的工作,在人家屋檐下靠哭丧挣钱,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一个官宦家庭的女孩子干这个,特别丢人、没面子。
至于叶赫酋长的预言属于红颜祸水论的翻版了,慈禧死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对于政权的覆灭,慈禧身为晚清统治时间最长的领导人,肯定是有很大责任的,皇室对她不满的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证明慈禧就是红颜祸水,上天派来把清朝带向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