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敎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影响,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查清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仪轨、祭祀等,使之变为适合中国的宗教,现今中国国内的大乘佛教的小部分科仪,可以说就是道教的一种翻版。而且道教的许多经文是参考佛教经文编写,许多仪式也参考了佛教如早晚课,施食素食等。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吃素的人,但未有大力提倡者,而是直到梁武帝在位时期才流传全国。对佛教的学习,最明显的是全真教的出家制度与全真三坛大戒。如道教的萨祖焰口是明清时期的道士模仿元代喇嘛翻译的瑜伽焰口编写,也可以说道教的焰口是佛教的翻版,不然民间就不会说道无焰口,佛无拜斗。
道教现有的大部分教义都是源自佛敎的,如轮回论、关于做七的说法、对天庭层次的划分、对于不少神灵(如黑白无常、中坛元帅、四大天王及十殿阎王)的信仰和关于劫波的理论。
总括而言,道教在教义上受到佛教影响极深,例如关于编写教典、修养道性、遵守戒律、三十六天、十八地狱等事宜的教义都源自佛教。

佛道论争是中华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的重要事件。佛教在数千年前第一次传入中华时,便开始努力地尝试令当时的中华人接受自身,但仍不时受到本土宗教的排斥。
背景现今的宗教史学家大多认为印传佛教在西汉帝国统治末年传入中华。根据《魏略·西戎传》及《魏书·释老志》等史籍上的相关记载,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国,其国君命人口授《浮屠经》。部派佛教在大新帝国统治时期传入九州。据传在东汉帝国统治时期,汉明帝派人到西域邀请梵僧前往中原弘法,并且命人把《四十二章经》的内容翻译为汉文,使小乘佛教得以在汉地落地生根。
起因佛教初来震旦时曾经被误以为是古道教的分支。虽然道教最初在兴起时,曾与佛教互相利用以扩大势力范围,但是自佛教在汉朝时期逐渐扩张势力以来,道教因担心其会失去自身的地位一事而在东汉帝国统治时期开始与佛教发生冲突,在曹魏帝国统治时期,著名诗人曹植侯王在其作品《辩道论》中批驳了道教所认可的关于神仙的说法,佛道论争就此爆发,在南北朝时期,论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当时夷夏论是论争的主要焦点,道教曾经利用当权者及老百姓的支持以抑制佛教势力的扩张,在南北朝时期结束之后,论争更进入白热化阶段,两者之间冲突不断。

在历史上,道佛两教之间的斗争持续千年,道教的不少劣坏行为曾经造成三武灭佛事件,导致佛教等一些宗教受到大规模打压,但佛教的地位仍然不断上升,甚至逐渐超越道教。在唐朝时期,佛教蓬勃发展,佛教僧尼及寺庙的数量远比道教僧尼及道观的数量多,道士数以百计,而除馑数以万计,这种情况使唐玄宗担心容许佛教继续发展这个行为会使其动摇国家对宗教的控制,因而决定削弱佛教的势力,当时大唐帝国以道教为国教,并且压制佛教势力的冒起,但佛教仍在努力抗争,在此期间 道教与佛教之间多次发生论战,因为当时道教教义杂乱繁驳,所以道教经常无法回应佛教对道教所提出的抨击意见,故此道教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教义,并且仿照佛教教典的形式 编写了多本教典以试图抗衡佛教。
在佛道论争中,道教始终处于下风,虽然道教透过抄袭佛教教典的内容等等来试图抗衡佛教,但是道教仍然经常在论辩等等中落败,大唐帝国后来甚至由支持道教改为支持佛教,佛教教内在唐朝时期出现了思想大爆发,因而渐处上风,究其原因,佛教在理论方面上具有优势,而道教并不擅长发展复杂的理论体系,只专注于各种玄秘的事情,此外,佛教教义精深,佛教僧尼在辩论方面上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故此道教在多次论战中颇显劣势。
结果在北宋帝国统治时期, 由于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笃信道教,因此道教在其支持下大行其道。宋徽宗任用贪官、横征暴敛,又好大喜功,导致民变四起,他甚至希望老兵郭京道士能够以法术使宋兵击退金兵,最后反而导致北宋帝国被大金王国攻灭。在宋朝时期,王重阳道士创立了全真派,道教在南宋帝国统治时期势力甚大,佛教则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另一方面,全真派承认大金帝国的正统性,甚至依附于大金帝国,在元朝初期,全真派转而拥护大元帝国,因而得以横行霸道,龙门派创立者邱处机道士的弟子李志常道士曾经霸占佛教寺庙和破坏佛像等等,但到了宪宗五年,由于李志常道士在论战中被打败,因此大元帝国开始力尊喇嘛教,并且烧毁了全真派所刊印的《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众多教典,但道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仍未结束,直至至元十八年,元世祖下令弹压全真派,导致道教的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佛教终于获胜,自魏晋时期起 持续了大约一千年的佛道论争至此终告结束。

佛道论争在宗教、社会及文化等方面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使中华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佛教逐渐成为了中华的主流宗教之一。
关于老子化胡说的争论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出关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是为老子化夷说。到了西晋帝国统治时期,佛道两教均欲分出高下,于是天师道祭酒王浮道士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化胡说并正式向佛教提出挑战请求。
王浮曾经多次与大乘佛教除馑帛远夫士进行辩论,但王浮总是被帛远打败,然而,就在一场重要的争论开始之前,帛远因被诬告一事而不幸被害,因而没能及时进行争论。据传后来王浮假托老聃之名创作了《老子化胡经》以试图贬低佛教的地位,他在去世时才为作出这一举动一事而感到后悔 。《化胡经》出现之后,佛道两教便因此而在历代辩论不断。
《太平经》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三国志·魏书》提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聃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历史上最为知名是坚信老子化胡并大力推广之代表教派以大唐帝国国师为首的楼观道。
唐朝时期,佛道两教矛盾最为激烈。及至元朝,全真道又旧事重提以抨击佛敎,并且跟来自于西域的僧侣争辩,但后来 信奉北传佛教的大元帝国皇帝忽必烈在佛敎于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一次佛道论战中大胜后下令把《老子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烧毁。此外,按照相关约定,《道藏》被烧毁,论辩会场上的十名全真派人士全部被剃度为僧。关于老子化胡说的争论最后以道教落败一事告终。
三教合流在元朝时期开始之前,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道士已经开始努力调和儒教、道教及佛教的教义,并且吸收汉传佛教教内的禅宗的部分思想和宣扬出家主义,故此全真派力倡三教合流,然而,道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仍在进行,后来大元帝国于道教在关于《老子化胡经》的最后一次论战中落败之后下令禁断道教,导致道教从此以后分为正一派及全真派这两个主要教派,虽然道教在明朝时期仍然流行,但是到了清朝时期,道教开始势衰,为了挽回劣势,道教开始将自身民间宗教化以试图迎合百姓的需求,但正因为道教采取这种策略,所以道教最后只剩下了斋醮符箓来应对民间迷信风俗,自踏入近代以来,在历史上虽曾对医学发展等等作出贡献但屡有荒唐的事迹和作伪的纪录的道教逐渐衰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