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00后姑娘不当网红当焊工,竟让美国制造业感到绝望?

逯佳佳,21岁,杭州西子洁能的焊工。别人21岁在纠结口红色号,她21岁在车间里焊出了核电站级别的焊缝。她说:“穿工装、戴

逯佳佳,21岁,杭州西子洁能的焊工。别人21岁在纠结口红色号,她21岁在车间里焊出了核电站级别的焊缝。她说:“穿工装、戴安全帽,比蹦迪酷多了。”

评论区直接炸锅:

“姐姐焊的不是钢,是我的心!”

“00后都开始造核电站了,我还在考研二战……”

“建议拍成《中国技工·钢铁芭比》!”

我顺手查了查资料,结果越查越兴奋——这哪是一个小姐姐的故事,这简直是中美制造业的“大结局预告片”。

美国工厂:50万个岗位没人要,老板急到掉头发

先说说对面美国。

美国制造业协会+德勤做了个调查,200多家企业齐声哀嚎:最大难题不是贸易战,不是缺订单,是根本招不到人!

具体有多惨?

50万个岗位空缺,焊工、电工、数控机床操作员……全缺。

65%的工厂老板表示:“现在能招到一个靠谱技工,比找个CEO还难。”

最离谱的是,有些工厂被迫把订单外包给……墨西哥。对,就是那个特朗普天天骂的墨西哥。

为啥美国年轻人不愿意进厂?

很简单:嫌累、嫌脏、嫌不体面。

美国高校把“制造业”三个字写进招生简章,学生能把白眼翻到天上去。他们梦想的工作是:在硅谷写代码,或者在华尔街玩对冲基金。最好穿着西装、喝着冷萃、年薪百万。

至于车间?那是“loser”才去的地方。

中国车间:29岁当核电主操,00后把“焊工”焊成“焊神”

再把镜头拉回中国。

浙江温州的三澳核电站,操纵员团队平均年龄29岁。29岁在美国可能还在给老板倒咖啡,在中国已经可以摁下核反应堆的启动键。

“华龙一号”核心设备制造团队更夸张:30岁以下技术骨干占58%。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是90后、00后。

逯佳佳就是这群人里的缩影。

她刚进厂时,老师傅看她细胳膊细腿,直摇头:“小姑娘,焊枪拿得稳吗?”

三个月后,老师傅闭嘴了。

她焊的焊缝,X光探伤一次过,平整得像用美颜相机磨了皮。现在她带徒弟,第一句话就是:“焊工不是苦力,是艺术家。钢板就是画布,火花就是颜料。”

她还有个终极目标:亲手焊接核电站的压力容器。

“一想到我焊的钢板未来会托住一个核反应堆,肾上腺素直接爆表。”

中美PK:一边是“人才海啸”,一边是“人才断流”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科技强国吗?怎么连个焊工都搞不定?

真相很扎心:美国制造业的人才,正在“集体退休”。

美国能源部2024年报告显示:

核电行业17%的工人超过55岁,眼瞅着要退休。

30岁以下工人只占23%,年轻人断层肉眼可见。

更惨的是,美国技校都快倒闭了——学生宁愿学“性别研究”,也不愿学“怎么修涡轮机”。

而中国这边,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每年600万高职毕业生,像潮水一样涌进车间。

抖音上,“焊接西施”“数控男神”粉丝百万,评论区全是“求拜师”。

连清华博士都下海造火箭(说的就是那家“箭元科技”)。

一句话总结:

美国制造业:老师傅退休,年轻人跑路,机器吃灰。

中国制造业:00后上岗,老师傅返聘,机器冒烟。

美国想抄作业?对不起,连笔都没有

特朗普在任时,天天喊“制造业回流”,结果喊了四年,工厂没回来,倒是把中国的挖掘机卖爆了。

为啥抄不动?

第一,产业链断了。

一台iPhone,要在中国转38个厂,在美国?连充电头的螺丝都找不到地方拧。

第二,基建拉胯。

美国电网老到能进博物馆,港口堵船堵到怀疑人生。工厂想扩产,电力局告诉你:“排队等三年。”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年轻人不买账。

美国工厂老板把工资开到年薪7万美金(差不多50万人民币),年轻人还是摇头:“不如去星巴克当咖啡师,至少能晒Instagram。”

而中国呢?

逯佳佳的工资不算高,但她有成就感、有上升通道、有国家背书。她说得特别直白:“我焊的每一道缝,都可能写进中国核电史。这感觉,比买LV爽100倍。”

胜负手,从来不是机器,是人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

逯佳佳的抖音主页签名是:“焊枪在手,天下我有。”

而美国一个快退休的焊工,在纪录片里苦笑着说:“我最大的遗憾,是儿子不想继承我的焊枪。”

你看,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技术,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中国赢了吗?

还没完全赢,但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因为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愿意把青春焊进钢铁里,愿意把梦想熔进反应堆中,这个国家就已经拥有了最硬的“核心科技”。

不是芯片,不是航母,是人。

是那些像逯佳佳一样,眼里有光、手里有活、心里有火的中国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