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我党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召开后,毛主席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使中央红军得以转危为安。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参会人员共有20人。
遵义会议共召开了3个晚上,为何会选择晚上呢?第一个是因为中央及军委白天需要处理战事及日常事务,第二个是为了防空,一般是从晚饭后开始一直召开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

此外还特意从军委一局作战科抽调了8位作战参谋,两人一组轮流值班,这8位作战参谋分别是曾美、孔石泉、黄鹄显、王辉、吕黎平、罗舜初、谢汉初、黄功发。
这其中曾美、孔石泉、黄鹄显、吕黎平、罗舜初5人后来参加了开国大授衔,包括2位开国中将、3位开国少将。
孔石泉,原广州军区政委,1926年受革命思潮影响,积极投身当地农民运动,4年后参加浏阳赤卫队,同年转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训练大队学习,红军时期长期在军委担任作战参谋,抵达陕北后任陕北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在担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政委期间,与旅长滕海清在涡阳地区率部反击日伪军,歼敌千余人,并成功击落一架敌机,后曾任第15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授中将军衔。
罗舜初,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29年参加大洋坝武装暴动,两年后加入红军闽西独立团,后调入军委第一局担任作战参谋,抵达陕北后任军委总参谋部第二局副局长。
罗舜初军事、政工、参谋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相关的职务都担任过,到了全军统编时已担任第40军政委,建国后不久又被周总理调往海军任参谋长,1955年授中将军衔。

黄鹄显,原装甲兵副参谋长,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选派进入彭杨军事政治学校学习。黄鹄显是在1932年调往军委第一局担任作战参谋的,懋功会师后调往红四方面军工作,后曾任红30军参谋长。
建国后不久,黄鹄显调往装甲兵任装甲战车第1师师师长,自此黄鹄显便长期在装甲兵任职,1956年补授少将军衔。
曾美,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30年参加红军,到了1934年调往军委一局担任作战参谋,曾美原名曾昭泰,后周总理为其改名“曾美”。抗战时期以来曾美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工作。

后曾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任职期间5次兼任阅兵副总指挥。1955年授少将军衔。
吕黎平,原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32年参加红军,最初在兴国县少先队担任总队长,后调往军委第一局担任作战参谋。抗战时期,吕黎平受命在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是我军的第一代飞行员,自此开始长期从事飞行事业。
1946年返回延安后不久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训练处处长、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校长、空军第一军军长,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