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宗仁如何归国,其逝世后,周总理在治丧报告,为何要删改四个字

1969年1月,中南海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凝重,一份标着急件的治丧报告,被送到周总理案前。周总理的钢笔停顿片刻,随后轻轻划

1969年1月,中南海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凝重,一份标着急件的治丧报告,被送到周总理案前。

周总理的钢笔停顿片刻,随后轻轻划去四字,重新写下新的安排,可他为何要修改呢?

这份报告的主人公是谁?为何总理修改了哪四个字,这意味着什么?而毛主席看到修改后,为何当即批复同意?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49年的南京,春寒料峭,李宗仁坐在总统府的办公室里,面前摊着的《国内和平协定》墨迹未干,窗外却已传来解放军逼近长江的炮声。

那时的他,刚刚逼蒋介石下野,登上代总统之位,接手的却是早已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国民党军队士气涣散,内部派系倾轧,蒋介石虽退居溪口,却仍掌控着军政大权,除了汉口和广西的少量部队,他连一兵一卒都调动不动。

李宗仁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虽然表面上与中共进行谈判,但实际上却打着自己的算盘。

他希望通过和谈来拖延时间,以便依靠长江天险,实现所谓的划江而治,然而我党早已看穿了他的真实意图。

此后毛主席发表文章,字字铿锵地正告南京政府,不管你们签字与否,人民解放军总是要向前进军的。

周总理曾派人向他传递善意,劝他认清形势靠拢人民,可刚尝过总统权力滋味的李宗仁,始终抱着一丝幻想,坚持与我党分庭抗礼。

与此同时,蒋介石在幕后不断设置障碍,提出苛刻条件,将李宗仁推到两难境地,那他当年经历过什么,为何会走到两难这一步呢?

从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宗仁投身革命浪潮,加入广西学生军北上武昌,后来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分配到广西陆军,从此开始军旅生涯。

1923年,他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将所部改为定桂军,与黄绍竑、白崇禧联手,开启统一广西的征程。

他们先击溃陆荣廷部,再消灭沈鸿英势力,两年后彻底统一广西,李宗仁成为新桂系的核心领袖,时年三十四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宗仁曾经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主动请缨抗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守徐州。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他指挥四十多万兵力,与日军矶谷、板垣师团展开殊死搏斗。

在战役中,他亲临前线督战调动兵力,最终毙伤日军两万余人,取得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在此之后,他又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随枣会战等,在桐柏山等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周旋,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仅仅过了两天,南京便宣告解放,李宗仁的幻想就此完全破灭,不得不带着残余部队踏上流亡的旅途。

他从桂林到广州,从重庆到昆明,最后经香港以治病为名远遁美国,这一去便是十六年。

在美国的日子里,李宗仁并未真正放弃,曾经多次激烈地谴责蒋介石,还多次尝试组织倒蒋活动,却屡屡碰壁。

只是抗美援朝的胜利,像一记重锤敲醒了他,让他彻底明白,所谓反攻不过是镜花水月。

1955年,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表明了中国政府秉持和平的立场,远在大洋彼岸的李宗仁得知后,心中涌起了层层波澜。

这一年五月,他发表文章提议国共再度和谈,共同解决两岸问题,这细微的转变,早被周总理敏锐地捕捉到了。

为了争取李宗仁归国,周总理开始了细致的铺垫,授意李济深,联系李宗仁的心腹程思远,邀请其来北京商谈。

在中南海的会面中,周总理明确表示,我党欢迎李宗仁方便时回国看看,也欢迎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大陆探亲访友,保证来去自由。

这番话让程思远深受触动,也让李宗仁既兴奋又忐忑,但他深知过去与共产党兵戎相见,如今贸然回国,会不会遭到清算?

这种纠结持续了三年,直到1959年秋天,李宗仁终于找到了一个投石问路的办法,那是怎么做好呢?

他通过程思远,给周总理寄去一封信,称愿意将收藏的十二箱名人字画,全都献给国家,还特意提到这些藏品价值约十一万美元。

周总理一看便知其中深意,当即表示这是李宗仁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政府将考虑接受。

可当这批字画从纽约运到北京,经专家鉴定后,结果却令人尴尬,明清古画全是赝品,近代字画也多为仿作,总价值不过三千美元。

周总理拿着鉴定报告,一时犯了难,给三千美元,恐会让李宗仁难堪,但给十一万美元,又不符合实际。

他带着报告去见毛主席,毛主席随即哈哈大笑,表示统战工作要讲策略,他说十一万,我们给十二万,这投石问路得接好!

这笔钱通过程思远转交给李宗仁后,他激动地对妻子表示,共产党果然有胸怀,他们是真的认可我的心意!

归国的心意虽定,但时机却迟迟未到,因为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和暗中阻挠,让周总理始终觉得,从长计议更为稳妥。

直到1965年,新中国接连取得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还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李宗仁在海外看到这些消息,激动地对友人感叹:

“我们当年统治国家那么久,连像样的单车都造不出来,如今新中国却成了原子大国,这样的祖国,我怎能不向往?”

在这一年的春季,周总理在对局势进行分析判断后,觉得李宗仁回国的时间已经合适,便发出了相关暗示以及邀请。

李宗仁以旅游为名,向美国申请赴欧护照,待得顺利获批,他飞抵瑞士苏黎世,而此时国民党已察觉端倪,派了大量特务潜伏欧洲阻挠。

周总理很快收到绝密情报,得知国民党可能要对李宗仁动手,当即下令要协助李宗仁,尽快离开苏黎世。

李宗仁夫妇因此顺利登上客机,而在飞机起飞两小时后,几名手持白崇禧亲笔信的国民党特务才赶到他的住所,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五天之后,飞机辗转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当李宗仁走下舷梯,看到眼前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和人群时,忍不住红了眼眶。

十六年前,他飞离广州时,从没想过还能回来,是祖国的召唤,让他重归故土!

在上海虹桥机场,李宗仁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竟然是周总理从外地赶回,特意带着陈毅、叶剑英等领导人在此等候。

李宗仁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反复说着“总理你好”,而周总理笑着回应:“欢迎你,欢迎你回家!”

两天后,李宗仁抵达北京,机场大厅里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让李宗仁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接纳,也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1966年,妻子郭德洁逝世后,李宗仁陷入悲痛,周总理又请刘斐、黄琪翔等老友陪他到南京等地散心。

后来,李宗仁与小护士胡友松相恋,因年龄相差三十岁而顾虑外界眼光,周总理得知后请他到中南海,表示喜欢的话,就明媒正娶嘛!

这份体谅与尊重,让李宗仁始终铭记在心,但岁月不饶人,长期的肺气肿加上十二指肠癌,让李宗仁的身体也日渐衰弱。

1969年,他住进北京医院,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要见总理四个字,可当时周总理正在外地处理公务,未能及时赶回。

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治丧报告很快拟好,按照最初的方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傅作义主持葬礼,因为傅作义既是国民党起义将领,又与李宗仁有旧交,规格看似合宜。

可周总理审阅报告时,却陷入了沉思,毕竟李宗仁不是普通的起义人员,他曾是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

他的归国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若用普通规格,不足以体现对他爱国行为的肯定。

最终周总理拿起笔,将报告中的“副主席傅作义”划去,改为“主席周恩来”。

这短短四字的修改,让葬礼规格大幅提升当修改后的报告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当即批示同意,还特意嘱咐:

“让新华社把消息,发到香港和全世界的报纸上,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欢迎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回家。”

1969年2月,八宝山革命公墓寒风凛冽,周总理亲自主持了李宗仁的骨灰安放仪式。

李宗仁的骨灰最终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与那些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长眠在一起。

周总理在治丧报告上修改的四个字,看似是一个仪式细节的调整,实则是我党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政策的生动体现。

它告诉我们,无论过去有过怎样的分歧,只要心怀祖国、渴望统一,终会被祖国接纳。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中国政协文史馆.《追忆李宗仁归来》.2019-12-01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评国民党著名将领:从李宗仁到冯玉祥》.2015-11-27

【3】央广网.《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200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