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曾经的“好学生”仁恒置地欠税16.4亿!

上海税务部门公示的16.4亿元欠税清单,像一记闷雷砸在仁恒置地头顶。这家曾以"新加坡品质"自居的房企,如今因土地增值税欠

上海税务部门公示的16.4亿元欠税清单,像一记闷雷砸在仁恒置地头顶。这家曾以"新加坡品质"自居的房企,如今因土地增值税欠缴被推上风口浪尖。

天眼查数据显示,其子公司上海仁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历史欠税金额曾高达18.5亿元,与2024年财报披露的37.63亿元净亏损形成诡异共振。当高端豪宅价格腰斩、核心高管集体出走的消息接踵而至,仁恒的光环逐渐褪色,暴露出外资房企在中国市场的深层困境。

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时点本就存在弹性空间,但仁恒的操作却显得格外激进。其上海旗舰项目仁恒公园世纪早在2018年完成首批交付,理论上应进入清算程序。然而十年过去,16.4亿元税款仍悬而未决。这种拖延背后,或许暗含地方政府维稳考量——通过延缓清缴为企业争取回血时间。

但对仁恒而言,这更像是战略撤退的前奏。2021年起,这家曾年购地超百亿元的房企突然停摆,四年来在国内市场颗粒无收。当上海最后一批土地在2021年拍出后,其高端住宅产品线已悄然断档。

深圳深之源项目的命运最具代表性。这个曾标榜"湾畔孤品"的楼盘,从9-10万元/㎡的顶豪价格,硬生生跌至4-5万元/㎡的刚需区间。看似是去库存的常规操作,实则暗藏致命风险:价格腰斩直接导致33.7亿元资产减值,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2023年销售额同比骤降52.5%,2024年再跌31.4%,仁恒的高端定位开始松动。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新加坡市场的布局尚未见成效,本土业务却已摇摇欲坠。

人才流失的阴影同样不容忽视。2022年起,任职超十年的核心高管如多米诺骨牌般离任:执行副总裁陈伟、区域总经理刘继超、研发总监王立军相继出走。这些曾在仁恒体系深耕二十年的元老,带着对品牌未来走向的疑虑选择另辟蹊径。

团队空心化直接反映在产品迭代停滞,上海仁恒世纪公园最新批次房源仍沿用七年前的设计模板。当客户维权事件频发时,缺乏资深团队支撑的品牌公信力开始崩塌。

这场危机背后,折射出外资房企在中国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仁恒曾依赖新加坡成熟的管理体系,却低估了本土市场的复杂性。当土地红利消退,其"慢工出细活"的开发节奏反而成为致命短板。反观万科、保利等本土巨头,早已完成从开发商向城市服务商的转型。仁恒的高周转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暴露致命缺陷——当销售额连续两年缩水超过四成,曾经引以为傲的品质溢价反而成了沉重包袱。

站在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仁恒的案例警示着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当前其手中握有约800亿元可售资产,但去化之路充满荆棘。高端客群对价格敏感度极低,打折促销反而会加速品牌价值贬损;而转向平价住宅又违背其高端定位。这种两难处境恰是当前房企的普遍困境。当市场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主义"的价值,仁恒的撤退或许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场百亿级欠税风波,最终将成为观察中国房地产转型的绝佳样本。它提醒所有参与者:当规模扩张的红利消退,唯有财务稳健、本土化深耕与产品创新三者兼具,方能在行业寒冬中存活。仁恒的未来,或许取决于能否在新加坡市场复制中国经验,又或在国内存量市场找到新突破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依靠外资光环就能横扫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