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被推着走的人与大时代的“政治玩偶”

武昌首义,他是镇压义军的清军统领,却因革命党 “群龙无首” 被从床帐后搜出,在“不允就杀”的压力下被迫就任鄂军都督。袁世

武昌首义,他是镇压义军的清军统领,却因革命党 “群龙无首” 被从床帐后搜出,在“不允就杀”的压力下被迫就任鄂军都督。袁世凯病逝后,他被派系妥协推上大总统之位,却陷入府院之争的漩涡。他想凭合法途径维护总统权力,终因无兵权支撑,被军阀架空。

黎元洪每一次身份的转变,每一个关键抉择,几乎都不是主动奔赴,而是被局势推着向前。孙中山称他为民国第一伟人。但黎元洪绝不是“英雄人物”,他没有孙中山那样的热血与理想,也缺乏袁世凯的风云际会的政治手腕。他的政治生涯常被贴上“被动”“妥协”的标签,始终裹挟在清末民初的权力漩涡中。

但黎元洪的妥协与坚守、被动与抗争,实际上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正好反衬出一个国家从“帝制”向“共和”的艰难。当旧制度已破,新制度未立,权力真空下,类似黎元洪这样的“中庸者” 的存在,正好在混乱中维系了最基本的秩序。他的所作所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在历史洪流中,无力的个体所做出的挣扎与努力。

不主动也不拒绝:在清廷与革命党间的被动选择

黎元洪,字宋卿,1864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因为其农历生日十月十九日为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生日,乡民称黎元洪为“黎菩萨”。  十三岁时,黎元洪的父亲在天津练军当上把总,便将黎元洪母子迁往天津居住。其后,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由于成绩优异,被李鸿章推荐授予六品顶戴,派往广东服役。1894年,甲午战争,黎元洪跟随舰队北援威海卫,途中遭日舰炮击,在海上漂流近10小时后获救。  1895年,黎元洪投奔张之洞,被派督修炮台和参予训练新军等事,深得张的器重。1898年后,张之洞曾三次委派黎元洪赴日本考察军事。黎元洪回国后,任湖北常备军第2镇第3协统领官兼护镇统制官。1906年秋,清廷练兵大臣铁良在河南检阅新军,黎元洪所部湖北新军因“军容强盛,士气健锐,步伐技艺均已熟练精娴,在东南各省中,实堪首屈一指”,获最优奖。

黎元洪当协统期间,总是以“国难当头,投笔从戎”相号召,欢迎知识分子当兵。黎元洪受过西方思想影响,多少也有开通之处。其属下学兵李佐清曾剪去发辫,黎不仅不予责备,反而加以赞扬:“免豕尾之讪笑,异文化之先机”。“保路风潮”期间,黎元洪以军界代表身份,签名参加“铁路协会”,支持入京请愿。因此,黎元洪在士兵中素有美誉。

辛亥革命前,湖北是革命党人最活跃的地方之一。作为清军统领的黎元洪没有采取强硬血腥的镇压手段,而是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暗中保护过不少革命党人。1903 年,革命党人刘静庵受黎元洪提拔,后与黄兴通信被截获,黎元洪不仅未追究其罪,还示意他托病辞职,巧妙化解危机。1909 年,张汉杰因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获罪,黎元洪为其说情,使其获轻判,不久又将他保出。1910 年,湖北新军中革命党成立振武学社,事情败露后,黎元洪只是开除这几名士兵军籍并礼送出营,对其他人概不追究。

黎元洪看似 “纵容”革命党的行为,背后多是无奈的权衡。一方面,经历甲午战争,或许让他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革命并非完全排斥。一方面,他希望能避免因革命党活动震动朝廷,给自己落下罪名。他的这种行事作风,虽有风险,却也在清政府与革命党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平衡点,既未完全得罪清政府,又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革命党人的好感。

从手刃义军到被迫都督,武昌首义中被动的 “带头人”

1911年9月,武昌起义中,临时指挥吴兆麟率队进攻总督衙门。炮响之时,黎元洪以为是第八镇士兵闹事,与己无关。后来,下属向其报告,塘角驻军纵火起事。黎元洪大惊,下令立即扑灭。这时,革命人周荣棠到黎元洪管辖军中吁请响应起义,高呼:“兄弟们,到楚望台集合。”被黎元洪命令卫兵逮捕杀死。士兵邹玉溪听到枪声,夺门而出,又被黎元洪手刃。然而,黎元洪眼看全城沸腾,蛇山炮火猛烈,知大势难挽,不得不化装逃匿。于是,义军经一夜血战,夺得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武昌首义,由新军中下级官兵组织和发起的。但由于胜利来得太快,一时间群龙无首。11日上午革命党人陆续聚集阅马场开会,商议组建革命政权机构。会上,大家对领导革命的人选问题一时难以定夺。有人建议推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为鄂军都督,吴自觉“官卑职小,素无威望”,坚辞不受。又有人提议,推汤化龙。汤当时对革命成败心存疑虑,推辞:“革命事业,兄弟一向赞成;但兄弟一介书生,军事实非所长,其他行政事务,兄弟一定帮忙”。于是又有人改推黎元洪,多数表示赞成,少数提出反对意见:“黎元洪不是革命党,岂能推举他领导革命!”吴兆麟说:“推举一个非革命党人做都督,表示革命军大公无私,可以号召鼓励那些非革命党人消除顾虑,共同参加革命。”于是,决议通过,大家再无异议。  然而,经过一夜激战,黎元洪去向不明。恰巧此时,黎元洪打发一个伙夫回家拿行李,因形迹可疑,被革命军扣下盘问,那人便供出实情,说黎统领正躲藏在黄山坡谢管带家中。吴兆麟忙派马荣、程正瀛带队前往迎接。黎听到外面人喊马嘶,急忙躲在床帐背后,随即被搜出来。马、程二人说明来意,请黎同去楚望台临时指挥部。黎自认此去凶多吉少,但没奈何,只得硬着头皮,愁眉苦脸地赶往楚望台。到了会场,黎元洪一听说要推他为湖北都督,急得面色惨白,忙说:“你们不要抬举我,我不是革命党,不够资格”。面对规劝,黎执意不从,哀求说:“我平时待人不薄,诸位切莫害我,切莫害我”。后来,有人送来一份预先起草好的安民告示,要黎签字。黎拒不签字。站在一旁的只得代签。于是,这份《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当天就贴满全城。就这样,黎元洪这个不愿革命的人,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当上了都督,进入了革命阵营。

借刀杀人到深陷舆情,权力博弈中的棋子

武汉三镇的革命形势很快就如火如荼地烧向全国各地。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国,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清廷被迫接受了优待条件,颁发了皇帝退位诏书。其后,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连任副总统,仍兼鄂督。袁世凯为分化革命力量,对黎收买拉拢,不遗余力。这其中的张振武案正是标志。

武昌起义时,众军打算拥黎元洪为都督,黎元洪却再三推辞,武昌起义元勋张振武对吴兆麟说:“这次革命,清朝大吏潜逃一空,未杀一个以壮声威,未免太过宽容。如今黎元洪既然不肯赞成革命,正好现在尚未公开,不如将黎斩首示众,以扬革命军声威”。这番话后来传了黎元洪耳中,黎元洪自此便对张振武生出戒心。

起义成功后,张振武任军务部副部长。后因行事专横激起兵变,黎元洪改任其为都督府顾问。对此,张振武颇为怨恨,他甚至当众呵斥黎元洪说:“要不是我们把你拉出来,你哪里有今天?”其后,两人还因枪械购买又生矛盾。

张振武与黎元洪的矛盾,让袁世凯看到了革命队伍中的裂缝。于是,让袁世凯以“革命首义”的名义将张振武召到北京,任命他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官,后又委任为蒙古屯垦使。没有经费的张振武试图利用自己之前的关系,在武昌募集资金及兵力前往蒙古。但黎元洪却以为张振武此举对自己在武昌的地位有所图谋。此前,楚望台军械所守军发生过兵变,而黎元洪查到的兵变主谋是张振武。于是,黎元洪有了除掉张振武之意。

由于不便在武昌动手,黎元洪邀请湖北籍的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劝张振武回京。1912年8月初,张振武与亲信方维等一同返京。随后,黎元洪发了一封密电给袁世凯,历数张振武种种罪过:如,怙权结党,赴沪购枪,吞蚀巨款;暗煽将校团,乘机思逞;盅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等等。最后,黎元洪气球袁世凯:“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其随行方维系属同恶共济,并乞一律处决,以昭炯戒”。

当袁世凯收到黎元洪密电后,马上召集亲信冯国璋、段祺瑞等人商议对策。很快,袁世凯给军法处下达命令,以“遵照办理”的名义,响应黎元洪的要求。

1912年8月16日,张振武被逮捕后处决。

张振武遇害,使旅京湖北人士大为震动。纷纷质问袁世凯。袁世凯拿出了黎元洪的电文。于是,汹汹舆情迅速指向黎元洪。黎元洪不得不又列举张振武侵吞公款、拥兵自卫、串谋煽乱、广纳姬妾等十五宗罪。同时,又表示,“张振武罪名虽得,劳勣未彰,除优加抚恤,赡其母使终余年,养其子使成立外,特派专员,迎柩归籍,乞饬沿途妥为保护。”不过,当时的参议院对黎元洪的处置方式却极不满意,继续声讨他。无奈之下,黎元洪只得宣布引咎辞职,并推荐黄兴取代自己。不过,黎元洪的辞职电一经发布,引起湖北士民反对,他们发出通电“痛责参议院并坚请留黎公电”,又将张振武的罪状历数了一遍。由于参议院中各派力量互不协调,再加上张振武个人性格方面也确实存在弱点,最后使得对黎元洪的质问和弹劾两案都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流产。最终,张振武被害案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不了了之。

张振武被害案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冤案,是袁世凯和黎元洪的首次合作,黎元洪借袁世凯之手杀掉张振武,而袁世凯借此机会将黎元洪从革命党人中分离出来。黎元洪至此成为袁世凯在革命阵营中钉下的楔子。

上台,下台,无非军阀手中的“泥菩萨”

不过,黎元洪在鄂的声望,显然也让袁世凯感觉如芒在背。1913年12月,特派段祺瑞到鄂,以“磋商要政”为词,逼黎到京,将其安置在中南海瀛台。黎元洪此时名义上仍然是副总统兼参议院长,并与袁世凯为儿女姻亲。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黎十分不满,闭门谢客,并一再请辞副总统及参议院长之职。当年12月,袁世凯称帝,册封黎为“武义亲王”,黎坚辞不就,直言:“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致生无以对待国民,死无以对待先烈。”此时的黎元洪无官僚习气,但每见形势不利,辄效金人三缄其口,故有“泥菩萨”之称,国人多许为忠厚长者。

在袁世凯称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黎元洪没有因权力诱惑或武力威胁而妥协,而是以温和却坚定的态度表达反对,在维护自身政治操守的同时,尽力避免因过度对抗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黎元洪的抵制帝制,也博得南方护国军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为国人所拥戴。

1916年,袁世凯病亡后,派系妥协下,黎元洪被推上大总统职位。然而,黎元洪就任后,发现几年前,用来限制袁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如今成为北洋系来限制黎元洪倾向共和的利器。这成了府院之争的起点。

当时,美国要求中国参加一战并答应借给军费,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并答应借巨款给段祺瑞以扩充其势力。段祺瑞企图将黎元洪当作傀儡,总统与总理争权斗争激烈。在这场争斗中,黎元洪虽为总统却无实权,段祺瑞及其手下徐树铮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徐树铮甚至让黎元洪在公文盖章时 “只在后页年月上盖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让黎元洪深感屈辱。但即便如此,黎元洪也没有采取极端手段与段祺瑞决裂,而是试图通过合法途径,如利用人们的反段情势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以此来维护总统权力与尊严。

然而,由于黎元洪缺乏武力支持,最终不得不邀请张勋入京调停,却没想到张勋倒戈拥立溥仪复辟。为挽救民国,黎元洪只得致电身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让其根据约法代理大总统职务,同时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让他们合力平叛。在“府院之争”整个过程中,黎元洪始终试图在总统权力、国务总理权力以及维护共和体制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希望成为段祺瑞的傀儡,又不想因内部争斗导致局势失控,无奈最终因自身实力不足,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败下阵来,被迫下台。

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持了“北京政府”,企图利用黎元洪充当政治工具,以控制全国,然后取而代之,于是就把黎元洪抬了出来,复任大总统。次年初,曹锟贿选,逼黎下野,黎元洪只得再次下台。

1928年,黎元洪因脑溢血(中风)病逝于天津,享年64岁。黎元洪突然病逝,举国轰动。国民政府为此发布优恤令,为其举行国葬。丧葬过程包括天津殡殓、北京追悼、武昌安葬“三部曲”,历时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