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宇的地缘历史的文章

代郡”的名字来源于戎狄以蔚县盆地为核心建立的代国。为筹划南北夹击灭掉中山国的策略,赵国越过恒山后,占据蔚县盆地,并以此为核心设立代郡。 
蔚县盆地北侧,也有个不规则的条状小盆地。这里目前所设立的县级行政机构为河北省阳原县,因此可以将这部分单独称之为“阳原盆地”。 
向北穿越“阳原”盆地后,就进入另一个条状的盆地区—“阳高天镇盆地区”。这里目前的县级行政单位是天镇县和阳高县。而在“阳高—天镇盆地区”东北方向的就是“张家口盆地区”了。 
这样阳高天镇盆地区、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加上张家口盆地的西部(东部燕国控制),就是赵国“代郡”的主要管辖地区。而西汉时期代国的封地则覆盖了云中、雁门、代三郡。 
而赵国设立代郡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来自华北平原的地缘威胁(戎狄没有太大的威胁)。坐实了这个区域,即使中山国或燕国,控制了涞源盆地和怀延盆地,他们也很难在前进一步。但赵人当时的主要敌人,或者说是战略扩张方向,是中山国。因此代郡的郡治被设在了“蔚县盆地”的“代”邑(代王城)。

从地图上看,张家口盆地区是被东北方向的燕山山脉、东南方向太行山脉,以及西、北方向的阴山山脉共同包围而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而阴山山脉正是蒙古高原与南部诸地理单元的地理分割线。 
张家口地区遍布历代长城,包含有战国、秦、南北朝、金、明5个时期,6个朝代的长城建筑。以北京为核心的古代中原政权在张家口地区一般会布置有3道防线。 
首先,北方民族,或由西北草原,或从东北绕道而来,可阻于第一道防线坝上草原北部长城。坝上阻敌不利,少数民族便可继续南下,攻击第二道防线。 
此时,中原兵力必然坚守中部长城沿线,怀来、保安、土木

说起“军都陉”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不过提到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知道。 
其实这几个带有军事色彩的名字,指的是同一区域,也就是由华北平原北部,西北向切入山西高原北部的战略要点。也是北京城在西北方向的门户。居庸关失手,北京危矣。 
居庸关西侧的河流是永定河,居庸关并不是建在永定河河畔。而是在其东边的山谷中。原因很简单,永定河穿出太行山的时候,水量大加上峡谷落差太大,不适合开辟道路。 
军都陉的西边是“怀延盆地区”,也可以叫作“怀来——延庆盆地”。顾名思义,怀来县(归属河北)和延庆县(归属北京)

辽河平原是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博弈的主战场之一。从地缘结构上来看,这是一块典型的“四战之地”。 
“辽河平原”四周主要有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面的东北平原(其实辽河平原也算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西部的蒙古高原;南面的华北平原;与东面的朝鲜半岛。在西、南、东三面辽河平原与这几大地理单元的地缘分割线,分别是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长白山脉。 
蒙古高原、华北平原、朝鲜半岛的地缘势力也正是从这三条山脉之间的接缝处进入这个“四战之地”。反过来,如果一方在辽河平原占据了优势地位。那他们也同样会通过这些战略通道向周边地理单元渗透。 
辽河平原与其北部的东北平原没有明显的分割线。北方的游牧渔猎部落强大时,很容易直接南下。这也导致中原王朝并不能稳定的控制辽河平原。 
中原王朝强大时,也能长时间控制辽东并形成地缘平衡。其中原因和山脉走势有关系,下一个视频继续分析。

上节说到齐人向河济平原、泗水上游、沂沭河谷扩张,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佳的策略。齐人扩张最好的机会出现在公元前314年,趁燕国内乱,齐国人仅用了50天时间就占领了燕都蓟城。但国际社会顾虑齐国会做大,向齐国共同施加压力,齐国最终撤出燕国。如果齐国能够顶住压力消化掉燕国,那历史的进程一定可以改变。 
灭不了燕国,同样逻辑也灭不了鲁国,鲁国的存在正是国际社会防止齐国作大的重要保证。鲁国的地理位置,齐国如果想完全吞并鲁国,受到其他诸侯干预的情况甚至要大于他们灭掉燕国。 
吞并不了鲁国,让齐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中原地区无法直接接触。也使得齐人在大部分时期,以河济平原为主要扩张方向。不过当齐人将防线渗透至大野泽——泗水一线,并取得了沂沭河谷的控制权后,齐国已经能够从南北两线绕过鲁国,直接向中原渗透了。 
如此齐国就可以直接面对宋国了,面对进入中原的诱惑,齐国最终还是出兵灭了宋国,随后引起国际社会反对,引发五国伐齐,把齐国打回了核心区直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