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安铃木
“宁死不向中国市场低头!”六年前,日本铃木汽车高调放话,摆出一副誓不妥协的姿态,
“宁死不向中国市场低头!”六年前,日本铃木汽车高调放话,摆出一副誓不妥协的姿态,可转头就以1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将长安铃木50%的股权近乎白送给长安汽车,草草结束了在华30余年的征程,狼狈退出中国市场。当年这句硬气的宣言,曾引发无数热议,如今六年过去,这位曾经的“小车王者”,日子过得究竟怎么样了?谁能想到,退出中国前的铃木,也曾是中国车市的“国民品牌”。上世纪90年代,铃木奥拓横空出世,凭借省油耐用、价格亲民的优势,圆了无数中国人的汽车梦。那时街头巷尾跑的都是奥拓,QQ空间抢车位游戏里的入门车型是它,不少家庭创业代步的首选也是它,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后来的北斗星更厉害,连续6年霸占微型车销量榜首,累计卖出72万辆,成都街头的出租车里,一半以上都是铃木车型,足以见得当年的火爆程度。可这份辉煌,终究没能扛住市场的浪潮。铃木的退场,与其说是“不低头”,不如说是固执己见后的必然。中国车市早已不是“有车开就满足”的年代,消费者开始追求大空间、高配置、智能互联,SUV和新能源车成为市场主流,可铃木却抱着“小车专家”的执念不放,产品线单一到近乎僵化。当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推出带智能大屏、语音控制的车型时,铃木的新车还在沿用老旧的蓝牙音响;当长安提出注资研发新能源车型时,日方却以“中国风险太大”拒绝,硬生生错失转型机遇。反观丰田、本田,不仅快速布局SUV矩阵,还联合中国企业深耕新能源,一进一退间,差距早已天差地别。身边老司机常念叨:“铃木车是耐用,但总跟不上时代,换车时真没理由再选它。”退出中国后,铃木将重心押注印度市场,一度靠低价小型车尝到甜头,奥拓车型连续19年销量第一。可这份风光没能持久,2025年数据显示,铃木全球销量同比下滑4.6%,印度市场更是暴跌13.3%,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隐患彻底暴露。更致命的是新能源转型的严重滞后,直到2025年才推出首款电动车eVITARA,续航仅200公里,连日常通勤都难以满足,比起中国车企动辄500公里以上的续航,简直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如今的铃木,虽仍能靠摩托车、小型车维持基本盘,但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中,早已沦为边缘玩家。而中国市场早已物是人非,长安收购铃木股权后,将工厂改造升级,产能充分利用,而铃木留下的品牌印记,只剩二手市场上贬值严重的车型——2015年的铃木启悦,当年售价9万多,如今仅值2万左右。偶尔有平行进口的吉姆尼在售,价格炒到30万,虽有情怀党买单,却再也掀不起当年的市场风浪。铃木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真相:市场从不会为固执买单,尊重本土需求、顺应时代趋势,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王道。所谓“宁死不低头”,终究成了自我设限的笑话,固执不是匠心,僵化终将被淘汰。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说的正是曾在中国街头随处可见的铃木汽车。2019年,铃木中国区负责人在记者会上撂下这句硬话时,不少人都以为这是家有硬实力的倔强车企,谁能想到,话音刚落没俩月,就传出铃木以1元价格将长安铃木50%股份转给长安汽车的消息,彻底打包退出了深耕35年的中国市场。当时铃木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觉得中国消费者不懂车,只爱跟风买大尺寸SUV,自己坚守小型车市场是坚守品质,退出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现实很快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退出中国的头两年,铃木还真靠着印度市场风光了一阵。2020年,它在印度卖出146万辆车,占当地市场近半份额,全球营收达到2.8万亿日元,那会儿铃木高管还在采访里暗戳戳表示“离开中国是正确选择”。可它忘了,印度市场的繁荣全靠低价小型车撑着,跟中国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160%,长安铃木转型推出的UNI系列车型,靠着铃木留下的生产线和技术底子,一年就卖了12万辆,而铃木在印度的车型还在靠老旧的1.2L发动机撑场面。2022年,铃木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这一年印度爆发芯片短缺危机,依赖进口零部件的铃木工厂直接停摆3个月,全年销量暴跌至120万辆。祸不单行,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新能源政策,要求车企2030年新能源车型占比达30%,而铃木的电动化技术几乎是空白。为了赶进度,它仓促推出的纯电车型MarutieVX,续航只有300公里,比中国2018年的车型还落后,上市后一个月只卖了不到2000辆。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早已不是铃木印象中的模样。2023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突破25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40%,当年铃木留下的重庆工厂,现在满负荷生产深蓝系列电动车,单车型月销就破万。而铃木全球营收在2023年跌到2.1万亿日元,为近十年最低,研发投入砍了三分之一,原本计划推出的新车型全被搁置。最打脸的是,2024年铃木偷偷重启了中国进口车业务,把旗下吉姆尼等车型以平行进口方式引入,定价30万,比国内同级别的坦克300贵了10万。结果自然是无人问津,上半年只卖出不到500辆,经销商不得不降价8万清库存。有网友调侃“当年说宁死不低头,现在是低头了也没人买”,这话戳中了铃木的痛处。如今的铃木,被困在印度市场进退两难。2025年印度市场份额被塔塔汽车和比亚迪抢走不少,已经跌到38%,它想把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技术引进印度,却发现当年为了“骨气”,早就切断了和长安的技术合作渠道。反观长安,不仅吃透了铃木的小型车制造经验,还在此基础上研发出自己的蓝鲸动力系统,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铃木的结局说白了就是自食其果。2019年退出时,它没看懂中国市场不是“只爱大车”,而是需要更智能、更环保的车;没明白所谓的“不低头”,本质上是对市场变化的迟钝。中国消费者从来不会拒绝好产品,但绝不会惯着固步自封的品牌。当年那句硬话,如今成了汽车行业的反面教材——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面前,傲慢从来都不是资本,顺势而为才是长久之道。铃木现在的窘境,不过是为自己当年的任性,买了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