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渡海,秋汛携鲜至,恰应渔谚“十月海味足,一篓抵三秋”。
回溯渔史,北魏《齐民要术》早有“秋捕贝蛤,待其膏盈”的记载,
古人观潮汐、候星象定渔期,将海味采食嵌入四时节律,
这便是海洋赋予先民的生存智识,
非应季不食,非肥美不取,早已是刻在渔文化里的准则。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陆游笔下的秋鲜,至今仍是10月餐桌的寻常景致。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从木船摇橹到远洋捕捞,
从近海养殖到冷链锁鲜,渔获方式虽经变迁,
可老渔民“顺时而食”的信条未改,
毕竟这秋汛里的海味,藏着一整年海洋的养分,错过,便真要等到来年潮起了。
今天,跟诸位聊聊10月份最该吃的10样海鲜……
十月的风裹着海腥味儿钻进巷子,青岛人嘴里的“嘎啦”(gá la)正肥得流油。
胶州湾的蛤蜊个头虽小,壳薄如纸,肉却嫩得能抿化,咬开时鲜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比螃蟹还勾人。
丹东的黄蚬子更绝,壳上那抹暗黄斑纹像落日余晖,
肉厚得能塞满一嘴,原汁煮开时,壳“啵”地裂开,汤白得像牛奶,蘸点蒜酱,鲜得人直咂嘴。
别看它个头不大,本事可不小。
高蛋白低脂肪,钙铁含量赛过牛奶,连壳都能入药。
老渔民说,十月的蛤蜊最懂“看潮吃鲜”,初一十五落大潮时去滩涂挖,保准一挖一个准。
这口鲜,是海风里长出来的,错过得等明年咯!
10月正当时,辽宁营口的“绵蛰”最是肥美,肉厚如凝脂,咬下“咔嚓”脆响,鲜得人直咂舌。
这海里游的“软黄金”,八九月就顺着渤海湾涌上岸,到了十月更是肉质饱满,像裹了层蜜似的。
营口人讲究“盐渍三日”,海蜇头用海水泡去咸涩,
切丝拌上老醋、蒜末、香菜,酸得透亮,脆得弹牙,配壶黄酒能喝到月上柳梢头。
浙江象山港的海蜇九月起最旺,渔民说“海蜇皮要选带红边的”,那是阳光晒过的痕迹。
当地老饕偏爱“凉拌海蜇丝”,海蜇丝与黄瓜丝缠成团,淋点芝麻油,清爽得能掐出水来。
这海蜇啊,吃的是个“鲜”字,更吃的是个“时”字。
堪称“海味里的软黄金”,潮汕人管它叫“龙舌鱼”,这季节正是它最肥美的时候。
渤海、黄海的细鳞红边龙利最是抢手,鱼身带着野生黑痣,肉嫩得能抿化,
刺少到老人孩子都能放心吃,低脂高蛋白,DHA含量赛过深海鱼,
减脂期和宝妈都爱拿它当“营养外挂”。
潮汕码头有讲究:
粗鳞不如细鳞香,红边比黑边鲜,尖头比圆头滑溜。做法更是简单到“懒人友好”,
清蒸时撒把葱姜,淋热油激香,鲜得眉毛都要飞起;
香煎则要裹层薄粉,煎到两面金黄,外脆里嫩,咬开还带点海味回甘。
记住喽,买鱼认准“黑痣”和“红边”,别让巴沙鱼冒充了去,
那可是差着海里和河里的滋味呢!
这玩意儿,讲究个“鲜”字当头!
中国最会吃扇贝的地儿,得数山东长岛、辽宁大连,
这儿的海湾扇贝、栉孔扇贝,一入秋就“胖”得流油,壳儿还没撬开,
鲜味就顺着海风往鼻子里钻。
九十月间最肥,巴掌大的虾夷扇贝能长到半斤重,
贝柱白得像羊脂玉,咬一口“咔嚓”脆,满嘴都是海水的咸鲜。
要问怎么吃最对味?
威海人讲究原汁原味,清水煮两分钟,蘸点姜醋,鲜得眉毛都要跳舞;
大连人偏爱蒜蓉粉丝蒸,贝肉吸饱了蒜香,粉丝裹着贝汁,一口下去“滋溜”一声,赛过活神仙!
当属山东乳山与广东湛江。
乳山牡蛎北纬37°黄金海域生长,10月至次年5月最肥美,
肉质如凝脂,生吃鲜甜带海水回甘,堪比“海洋牛奶”。
湛江生蚝则靠全年温暖海水滋养,冬季更显肥嫩,
蒜蓉烤制时“滋啦”声里裹着香,咬下脆爽多汁,是夜市摊的“顶流”。
生蚝的妙,在形更在魂。
乳山蚝壳薄肉厚,轻撬即开,汁水清冽;湛江蚝个大如拳,蒸煮后软滑如豆腐。
潮汕人爱用姜葱爆炒,辛香驱寒又提鲜;
粤式生蚝鸡煲更是绝,砂锅慢焗,蚝香混着鸡汁,鲜得人直咂嘴。
官方可查,乳山蚝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湛江蚝年产量超50万吨,真正“蚝门盛宴”,十月不尝,枉负秋光。
得认准舟山、莱州、东港这三处“黄金产区”。
舟山梭子蟹堪称“海味顶流”,头胸甲如梭子般修长,壳薄肉厚,膏似凝脂,
清蒸后蟹肉洁白如雪,鲜甜得能“鲜掉眉毛”,当地人常说“秋风起,蟹脚痒,舟山蟹肥赛膏黄”。
莱州梭子蟹更显“硬气”,壳青肚白,肉质紧实带丝甜,
尤其“春吃团脐秋吃长脐”,十月公蟹膏满肉肥,
炒年糕时酱汁裹着蟹香,连汤汁都能“嗦”出鲜来。
东港梭子蟹则因冷水慢养,肉质更细腻,
醉蟹用陈年花雕浸泡,冰镇后入口冰凉嫩滑,甘甜直冲天灵盖。
这仨地方蟹,十月正当季,或蒸或炒或醉,
鲜得连筷子都忍不住多夹几筷子,老饕见了都得直呼“老灵了”!
认准“北纬39度黄金带”的辽参,
大连獐子岛、瓦房店那旮旯的海参,肉厚得跟发面馒头似的,
刺儿尖得能扎破天,咬一口“嘎吱”响,弹牙得很!
这玩意儿生长期得5-7年,冷水海域泡着,
营养攒得瓷实,蛋白质、海参多糖含量“老鼻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是白给的。
烟台长岛的“礁石刺参”也贼拉好。
做法上,鲁菜经典“葱烧海参”得用章丘大葱,甜辣香三味儿裹着海参的鲜,汤汁浓得能挂勺;
大连人爱整“小米烩辽参”,小米粥黏糊糊的,海参往里一卧,暖胃又滋补,跟喝“海味人参汤”似的。
十月海参正肥,但别跟柿子、山楂一块儿吃,容易“闹肚子”。
选的时候瞅准“棒槌形”参体,刺儿粗短密集的,泡发率得10倍以上,这才是正经好货!
广东阳西沙扒镇的渔民都说:“十月吃虾正当时,青洲岛外捞大明!”
这天然野生大明虾,十月到十二月最肥,壳薄肉厚,
咬一口鲜甜直窜天灵盖,连虾脑都带着海风的咸香。
天津渤海湾的明虾更绝,当地人叫它“对虾”,体长肉紧,
清蒸后蘸点姜醋,那叫一个“鲜掉眉毛”!
别看明虾平时常见,十月才是它的“黄金季”。
沙扒镇渔民划着小船在青洲岛外撒网,捞上来的虾个个活蹦乱跳,虾须能绕手指三圈。
广东人爱用白灼,简单烫熟就上桌,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天津人则偏爱油焖,酱油糖醋一裹,
虾壳都透着亮儿,咬起来“咔嚓”脆,里头的肉却嫩得能抿化。
十月吃海鲈,老饕认准三地鲜——浙江舟山、广东珠海白蕉、山东青岛。
立秋起,海鲈鱼肥得“冒油”,十月正当季,肉厚刺少,蒜瓣肉嫩得能掐出汁,清蒸最见真章。
珠海白蕉的“中国海鲈之乡”称号可不是白来的,
咸淡水交汇养出的鱼,鳞亮眼透,蒸后淋勺热豉油,鲜得人直咂嘴;
青岛油煎海鲈更绝,表皮脆得“咔嚓”响,里头肉却嫩得化在舌尖;
舟山人爱用酸菜炖,酸香裹着鱼鲜,连汤都舍不得剩。
这鱼好在哪?
形态修长如梭,白鲈背青腹白带黑斑,黑鲈色深如墨,肉质紧实似“蒜瓣”,
咬开满嘴鲜甜,不带土腥。
十月吃它,不图花哨,就图那一口“鲜灵”劲,
错过再等一年,真真儿是“人间至味是清欢”!
十月吃鲻鱼,得往海南跑!
后安镇的鲻鱼,港北小海的“三大名产”之一,
肥得流油,肉白似雪,清蒸一盅,鲜得直冲天灵盖。
文昌东阁的“西仔”鲻鱼更绝,八门湾咸淡水交汇处养出来的,
香甜细嫩,煮成“西仔饭”,鱼汤泡饭能吃三碗,当地人喊它“东阁四宝”,
跟文昌鸡齐名,正经入选了文昌十大名菜。
鲻鱼在十月最肥美,头扁体圆像铁铲,肉多刺少,鱼胗脆得像鸡胗,带点苦回甘。
做法别整花哨,盐城老法子白炖最妙,
鱼身划网纹,铺上火腿、香菇,淋绍酒冰糖,旺火蒸十分钟,肉嫩得能抿化,鲜得人直咂嘴。
乐清湾的“油辊”鲻鱼更讲究,春江水暖时最肥,
古人早有“鲻鱼味美胜鲈鱼”的说法,
如今仍是沿海人家的家常美味,实打实的“海中贵族”,普通人也吃得起!
十月的海货在铁锅里滋滋作响,腥咸的海风混着蒜香飘进巷口。
人们围坐桌旁,牙齿撕开肥美的蟹肉,舌尖抵住爆汁的蛤蜊。
这是海洋用一整年酝酿的滋味,简单,直接,却让人想起潮汐的节奏。
筷子还在动,明天潮水又会带来新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