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霜降节气。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意味着冷空气势力渐强,气温骤降,露水凝结成霜,万物开始蛰伏。而今年的霜降,更是因其独特的时序与气候特征,显得格外不一般,暗藏着三大值得关注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九月霜降”。霜降在公历日期上通常比较固定,基本在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但农历日期因为闰月等设置会有较大变化。2025年的霜降落在了农历九月初三,这就是典型的“九月霜降”。老话说“九月霜挑谷如挑糠,十月霜降米满仓”。九月霜降意味着天气降温比平常要早,农作物可能会因为积温不够,导致籽粒不饱满。从历史数据来看,霜降提前的年份,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5-1℃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个特点是“白天霜降”。今年霜降交节时间是上午11时50分39秒,正好是白天。民间有谚语说:“白天霜降,大雪堵门;晚上霜降,单衣过冬”。白天霜降,说明冷空气的势力很强,可能预示着今年冬季雨雪会比较多。而且气象部门观测发现,今年9月以来北极海冰范围创了历史新低,这可能会通过“极地放大效应”改变冬季风的路径,让我国遭遇寒潮的概率增加。
第三个特点是霜降处于“月头”。今年霜降在农历九月初三,属于月上旬,对应了“霜降在月头,高地也丰收”的农谚。古人经过观察发现,霜降在月头的时候,降温的节奏比较平缓,昼夜温差也很合适。这样的气候条件,既能够促进农作物积累养分,又能通过适度的低温抑制病虫害,所以哪怕是在灌溉条件不太好的高地,庄稼也能顺利成熟。
今年霜降的三大特点,既是自然时序的巧妙安排,也藏着古人对气候规律的深刻洞察。“九月霜降”提醒我们警惕早寒,“白天霜降”预示着冬季需防雨雪,“月头霜降”则带来丰收的期许。无论气候如何变化,顺应节气、做好准备,便能在寒来暑往中把握生活的节奏,让每一个季节都过得从容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