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培养出坚强的孩子,只要坚持做3件事,后果你想象不到

在过去的国庆节假期里,有人欢喜有人忧,陕西旬阳一名新郎,在自己的婚礼前一个小时,纵身跃下旬河大桥。本应还清的喜事变成了悲

在过去的国庆节假期里,有人欢喜有人忧,陕西旬阳一名新郎,在自己的婚礼前一个小时,纵身跃下旬河大桥。

本应还清的喜事变成了悲剧,很多人说,是因为新娘索要“天价下车费”,但新郎的家人也强调了:是因为婚礼的琐事,加上婚礼前的小争执,导致了这一悲剧。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新郎一贯以来的“情感压抑”,从小到大,他就是家人朋友眼中的“坚强孩子”,他习惯性的自己消化负面情绪,遇到困难习惯性的自己解决。

当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而自己又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时候,那么他就会选择用一些极端的方法让自己解脱,一跃而下,是这名新郎的选择。

为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走上不归路,但也有不少父母,正在推着孩子朝着那样的一条路上前行。

压抑孩子情感的3个育儿误区

孩子的情感不是天生就不愿意表达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出现的,这3个育儿误区,会压抑孩子的情感。

1️⃣懦弱标签绑架

哭就是懦弱

你是大孩子要让着弟弟妹妹

我们很勇敢的不会哭

这种家长随口说说的话,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枷锁,会让孩子认为“脆弱是可耻的”、“表达情绪是不对的”。

家长可能还会沾沾自喜,在别人家孩子都还在哭哭啼啼的时候,自己孩子就算摔跤也会自己站起来,说一句“没事”。

但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会了“伪装坚强”,哪怕自己再难受,也会将自己的眼泪憋回去,因为他们怕被家长贴上“懦弱”的标签。

2️⃣情感沟通重说教

👧说:我觉得这次考试很难,我肯定考不好,好难过

👨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平时不努力,现在才害怕,下次多花点时间就行了

👧说:我不想去参加比赛,我怕输

👨说:怕什么,输赢很正常,那你就是太胆小了

这些话看似“鼓励”,实际上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认为“我说了也没什么用,还会被批评”。

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就会不愿意再表达,但积攒在心里的负面情绪不会消失,只会在爆发的时候以更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

3️⃣缺乏情感榜样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也都是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

工作上遇到困难,只会说“我想静一下”。

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只会自己扛,不会跟家人商量,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表达出来。

但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家长也是一直这样“假装坚强”,那孩子必然也会有样学样,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情绪,只要3步

其实,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困难,关键是方法要用对,下面妞妞麻麻教大家三步走,让家长教会孩子好好的说自己的情绪。

第1️⃣步

打破偏见标签,给情感松松绑

家长要从日常的话术开始改变,大家可以尝试:

好孩子不能哭➡难过了可以哭,爸爸/妈妈陪着你

让孩子知道,哭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正常的情绪表达的过程

这点小事别在意➡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委屈(难过/着急)?

这就是先认可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引导他进行表达

其实有些话语,家长可以先三思再说出来,换一种表达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此外,家长还要在行动上做好表率,可以尝试主动去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

例如:妈妈/爸爸今天上班因为一个小失误,被领导批评了,我觉得很沮丧,想要跟你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开心一点吗?

当孩子发现,原来在自己眼中如此伟岸的家长,也会表达自己的脆弱,也会有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就会觉得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正常行为,逐渐的也会愿意表达自己。

第2️⃣步

建立专属场景,让孩子愿意说

很多孩子不愿意诉说自己的情绪,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机会说”,又或者是“说出来怕被批评”。

这时候,家长为孩子建立一个毫无压力的共同场景就显得十分重要。

你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周六吃完晚饭后,一起散散步,这段时间聊天的主题是“我认为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愿意跟你去讲,但只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孩子就算是再小的事情,也都会愿意跟你分享。

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开口,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一些“间接方式”也是不错的打开话匣子的选择。

例如,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准备一个“情绪信箱”。并告知孩子:“如果你不愿意说,你可以卸下来放进信箱,爸爸妈妈会认真看的”。

少了直接的“问答压力”,孩子会更加愿意去放松警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第3️⃣步

教学情绪词汇,让孩子能说清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藏不住事”的,很多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说,他们是不会说,不懂得如何去描述自己的感受,最后只能用“不舒服”、“不开心”来概括自己的情绪。

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认识“情绪词汇”,帮助让门学习如何将模糊的自我感受“说清楚”。

家长可以尝试通过绘本、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去积累情绪词汇,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命名情绪”,例如:

孩子在摔玩具的时候

✖:你怎么又发脾气

✔:你现在是不是因为搭不好积木,觉得“着急”呀?

这个“着急”,就是当前场景下孩子的情绪命名。

孩子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时

✖:你怎么这么胆小

✔:你是不是有点“害怕”,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呀?

这里的“害怕”,也是孩子情绪的命名

当孩子知道自己当下的这种感受叫什么,他们才会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也才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位新郎的悲剧,其实侧面让我们看到了情感压抑带来的可怕后果,其实可能导火索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习惯了自我消化负面情绪的他而言,缺失情绪崩溃的口子。

如果这时候的他,能够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许这个悲剧根本不会发生。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说把孩子养得娇气和脆弱,反而是让他们知道:

表达情绪不是软多的表现,而是对自己情绪的接纳

寻求帮助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对自己生活的勇敢

所以,家长们,对孩子,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帮助他们梳理情绪,而不是对他们情绪表达进行否定,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避免以后因为“不能说的委屈”而走上极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