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这位末代皇帝溥仪,有幸获得了新中国的特赦之恩。
周总理对于溥仪出狱后的生活,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关切。
作为封建王朝的终结者,溥仪亦是不幸沦为封建制度牺牲品的个体。
因此,周总理热切期望溥仪能够把握机遇,焕发新生。
1960年岁末之夜的前一日,周总理提议与溥仪共进晚餐,此提议令溥仪惊喜不已。
会面之际,溥仪心中不禁略感忐忑,毕竟他深知往昔所犯过失颇多。然而,周总理并未对他苛责,反而以热情洋溢的姿态与他落座,与之畅谈家常。
周总理开始关注溥仪的个人状况,而此时溥仪年事已高,却孑然一身。
在少年时期,溥仪便已步入婚姻的殿堂,迎娶了末代皇后婉容。与她一同踏入宫廷的,还有被封为妃子的文绣。
然而,婉容与溥仪结为怨偶,终以婉容精神失常的悲剧收场。

文绣深知时局,自离开紫禁城后不久,便果断提出离婚之请,此举一时震惊了全国。
客观地来看,那时的溥仪难称得上是一位理想的丈夫,婚姻的纠葛纷繁复杂,其中他应承担主要责任。
时过境迁,历经沧桑岁月,溥仪早已不再是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末代皇帝。
在这刻,溥仪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渴望早日融入新中国的怀抱,彻底蜕变。
因此,周总理期盼溥仪能够觅得良缘,成家立业,同时亦能拥有一份足以维持生计的职业,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难题在于,为溥仪寻觅一份适宜的职务实属不易,毕竟这位末代君主所精通的技艺颇为有限。
他人生的初涉职场,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他不幸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傀儡皇帝。在他尚未来得及理清这一切时,清王朝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他沦为封建王朝遗留下的一枚不合时宜的棋子,屡遭各路势力的操纵与利用,自身亦踏上了不少曲折的道路。
如今回首,他似乎未曾真正投身于任何正式的职业,仅能自给自足便已实属不易。

针对溥仪的实际情况,战犯管理所的同事们亦屡次向上级汇报,指出其自理能力极为低下。初入管理所时,他连倒水这样的简单动作都显得笨拙不灵,显然是习惯了被人伺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究掌握了整理床铺、洗脸梳头的技巧,尽管动作还显得不够娴熟。
出狱之刻,溥仪竟不敢独自行走于街头,只因他迷失了归途的方向,且对乘坐公交车毫无头绪。
正因他长期与现实世界隔绝,才愈发迫切需要下定决心,寻求改变。
于是,周总理便询问溥仪有何愿望从事何种工作,若无所长,亦可从头开始学习。
但溥仪还是十分茫然,周总理只好问他:“今天和你谈谈,你愿意在工业部门吗?究竟哪一种更适宜?”
溥仪根本不知道工业部门要干什么,自然答不出来,周总理只能又问:“你喜欢化学还是物理?”
溥仪非常诚实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学过。”
这并非溥仪自谦之词,实际上,在近代科学领域,这位曾居于紫禁之巅的皇帝几乎一无所知。至于文科素养,他的造诣亦属一般。幼时,他仅对四书五经略作涉猎。

这无疑揭示了封建时代的显著特征。儿时我沉迷于嬉戏而疏于学业,即便如此,老师亦不敢过多干涉。成年后,竟演变至教师需听从学生的声音。在学习《四书》、《五经》的过程中,我仅是死记硬背,即便偶有讲解,亦未能深刻领悟。尽管我从六岁起便开始研读,直至十七岁,却成效甚微。英语学习三年后便淡忘,仅能说出简单的语句。至于物理与化学,更是未曾涉猎。
这无疑让周总理陷入了困境。溥仪的动手能力并不出众,其文化素养也需进一步评估,加之身体多病,故而必须为他挑选一份既能在其能力范围内完成,又不会干扰其日常生活的工作。
有人向周恩来总理献策,建议溥仪重返故宫。如今故宫已变为博物馆,若让这位末代皇帝担任管理员一职,这不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