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字叔德,566 年生于长安,出身北周关陇贵族,袭封唐国公。他深得隋朝皇室信赖,仕途顺遂。隋末大乱,617 年李渊于晋阳起兵,一路南下,直取长安,次年称帝建唐。而后,他派军扫平各方割据,完成全国统一。晚年因储位之争,引发玄武门之变,传位李世民,635 年驾崩 。
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原名重八。出身贫寒,父母兄长因灾疫离世后,他入皇觉寺为僧,后又流浪化缘。1352 年投身红巾军,凭才略不断壮大势力。1368 年称帝,国号大明,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在位时强化集权、发展经济,开创 “洪武之治” 。
这看历史就跟听村里的热闹事儿似的,李渊和朱元璋都反了前朝,可一个敢立马称帝,一个却闷头攒粮不称王。
这事儿琢磨着挺有意思,就跟俩人过日子似的,家底不一样,性子不一样,走的路自然也不同。
咱就用老百姓的实在话,聊聊这到底是咋回事。
李渊可不是普通造反的,他是隋朝皇帝的表亲,本身就是唐国公,家里有钱有兵有地盘,跟村里的首富似的,要粮有粮,要人手有人手。
他反隋时,手里握着太原的兵权,身边还有李世民这样能打的儿子,相当于自带 “豪华班子”。
反观朱元璋,开局就一个碗,爹妈都饿死了,跟村里的穷小子没啥两样,刚造反时就几个人几条枪,连块正经地盘都没有。
你说首富敢开厂子,穷小子不得先摆地摊攒本钱?
李渊有家底撑腰,称帝自然有底气;朱元璋啥都没有,哪敢瞎咋呼?
李渊反隋时,隋朝已经乱成一锅粥,各地都在反,主要对手就隋炀帝那支残兵,还有几个不成气候的小势力。
相当于村里就两三家抢生意的,李渊家实力最强,先挂招牌反而能拉拢人。
可朱元璋那会儿,对手太多了:陈友谅、张士诚一个个都比他强,还有元朝的大军盯着。
这就像村里有五六个恶霸抢地盘,你要是先喊 “我是老大”,保准被群殴。
朱元璋多精啊,闷头攒粮攒兵,等别人打得差不多了再出手,多聪明!
李渊是贵族,祖上好几代都是大官,跟隋朝皇室沾亲带故,他称帝能扯 “匡扶天下” 的大旗,不少隋朝旧臣都认他。
就像村里的老族长家儿子,站出来说 “我来管事”,大伙儿多半会信。
朱元璋呢?当过和尚、讨过饭,在讲究 “出身” 的年月,谁信一个穷小子能当皇帝?
他要是早称王,别人会说 “你也配?” 还不如先干活攒名声,让大伙儿觉得 “这小子靠谱”,再慢慢说称帝的事。
李渊反隋时,手里有现成的地盘(太原)、军队(几万精兵),还有关中这块风水宝地等着他占,相当于开公司有现成的厂房、团队,立马挂牌就能赚钱。
朱元璋刚起兵时,地盘是抢来的边角料,军队是凑起来的农民军,粮食都得靠抢,就像推着小车卖货,今天赚了明天可能就赔了。
这种时候敢称王?纯属招打!
不得先囤够粮食、练强队伍,让自己抗揍了再说?
李渊反隋,其实有点 “半推半就”,隋朝实在烂透了,他本身又是皇亲,称帝后就算输了,凭着身份说不定还能有条活路。
朱元璋是被逼到绝路才造反的,爹妈都被官府逼死了,要是失败了,那就是死路一条,连个退路都没有。
就像村里的人,有家底的敢赌一把,光脚的得想清楚:万一输了,连鞋都没了。
所以朱元璋得 “缓”,李渊敢 “急”,全是因为输得起输不起啊!
说到底,李渊是含着金汤匙造反,家底厚、对手弱、有人信,称帝稳赚不赔;朱元璋是光脚的,得先攒本钱、躲拳头、攒名声。俩人的路,都是被逼出来的实在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