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的两起校园车祸,像两块巨石砸在不少人心里。咱们把时间线和细节捋一捋,你就知道这事儿多让人揪心。
9月27日晚:18岁新生的生日成了忌日
广州番禺区的“大学城校区”,2025级电气专业的大一新生陆某,刚入学才20天,9月27日是她18岁生日。本该是和同学庆祝、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的一天,却在离宿舍仅100米的垃圾站附近,被一辆小轿车撞倒。
她是广西人,性格开朗大方,刚入学就竞选上了班长,在同学眼里是个很有活力的姑娘。可这场车祸,让她的人生永远停在了18岁。同行的还有一位舞蹈专业的同学,也受了伤。肇事司机是学校艺术学院的教师金某,警方通报排除了酒驾、毒驾,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你想想,一个刚踏入大学的孩子,人生画卷才刚展开,就因为校园里的一场车祸戛然而止。她的家人该有多崩溃?同学说起她时,语气里的惋惜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9月29日上午:网约车入校撞倒退休教师
才过了两天,广州天河区“五山校区”又出事了。一辆网约车在校园里撞倒了一位退休教师,好在老师只是轻微伤。但这事儿细琢磨就有问题:网约车怎么能随便进大学校园?
保卫处回应说涉事车辆疑似网约车,正在处理。这就跟咱们平时想的不一样了,大学校园不是应该相对封闭、对外来车辆有严格管控吗?网约车这种商业车辆堂而皇之地进校园,对在校园里走路、骑车的师生来说,就是个移动的隐患。
校园交通安全:漏洞到底在哪?
这两起事故,一桩比一桩让人堵心。咱们好好聊聊校园交通安全的漏洞:
第一,车辆入校管理太松散。 不管是校内教师的车,还是外来的网约车,怎么就那么容易进了校园?很多大学都有“外来车辆登记入校”的规定,但执行起来要么走形式,要么根本没落实。网约车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车辆,就不该随便放进校园。
第二,校内行驶规则形同虚设。 大学城校区那起事故的路段,平时车少,是不是就让司机放松了警惕?校园里限速、减速带、行人优先标识这些设施,要么没到位,要么就是有了也没人当回事。五山校区事故现场明明有限速30的标志,可还是出了事。
第三,师生安全意识不足。 学生走路爱低头看手机,骑车不看路;开车的老师和外来司机,觉得校园里人少车少,油门就敢往上踩。大家都觉得“校园里能有啥危险”,可危险往往就藏在这种侥幸里。
别让校园成了“马路杀手”的温床
大学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城市主干道。出了这么大的事,咱们真得好好想想怎么把安全闸拉起来:
把好“入校关”:外来车辆,尤其是网约车、社会车辆,能不让进就不让进。必须要进的,登记、限时、限速,一样都不能少。
拧紧“行驶阀”:校园里就该低速行驶,减速带、限速牌、行人优先通道,该装的都装上。而且得有人管,不能装了跟没装一样。
绷紧“意识弦”:学校得经常给师生做交通安全教育,过马路别当低头族,开车的也别觉得校园里就可以放飞自我。
最后想说的话
陆某的悲剧,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也是给所有大学的一记重锤。校园安全不是口号,是真得落到实处的事儿。要是连在校园里走路都得提心吊胆,那还谈什么学术自由、青春成长?
希望华南理工的这两起事故,能让所有高校都醒醒神,把校园交通安全当回事。别再让年轻的生命在校园里戛然而止,别再让本该安心的校园,变成让人揪心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