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母亲的旧木匣里,藏着我不知道的半辈子

我们家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也不准动母亲床底下那个褪色的红木匣子。直到今年清明,母亲蹲在门槛上剥着青豆,突然抬头对我说

我们家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也不准动母亲床底下那个褪色的红木匣子。

直到今年清明,母亲蹲在门槛上剥着青豆,突然抬头对我说:“阿囡,去把床底下那个盒子拿出来吧。”我愣了好一会儿,才在母亲平静的目光里,掀开床下那块绣着鸳鸯的蓝布。

木匣很轻,锁扣已经锈蚀。母亲用缝衣针轻轻一拨,盖子应声而开。

里面没有金银首饰,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纸,和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眉眼英挺,嘴角带着笑。不是父亲。

“这是你陈叔叔。”母亲的目光飘向远山,“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更没有你。”

1974年,母亲十九岁,是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

那个年代,这已算得上是秀才。她在村小代课,教孩子们识字念诗。陈志军是下乡知青,从省城来,带着一箱子书和一把口琴。

他们相识于村小的图书室——其实只是间堆放杂物的土房,陈志军愣是带着村民们用泥坯垒起了书架,从县里争取来两百本图书。

“你妈妈是第一个来借书的。”母亲抚摸着照片,“她借了本《普希金诗选》,三天后还回来时,书里夹着她手抄的十首诗。”

那个下午,陈志军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知道吗?文字可以带我们去任何地方。”

信一共有二十七封。

母亲让我一封封念给她听。第一封写于1975年春天,陈志军回城探亲期间。

“秀兰同志:见字如面。已平安抵达省城。这里的梧桐树刚发芽,让我想起你们村口那棵老槐树。你说从未见过梧桐,待秋天,我带你来看金色的落叶……”

信写得工工整整,既有对乡村教育的思考,也有对远方的描述。他告诉她省城有六层高的楼房,有跑得飞快的电车,有收藏着千年文物的博物馆。

“他是我认识世界的窗口。”母亲轻声说。

第五封信里,陈志军提到了一个秘密计划。

“我已在收集复习资料,准备参加高考。你也一定要准备,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时已是1977年夏天,恢复高考的消息还没正式公布。母亲说,陈志军从内部得到消息,立即写信告诉她。

接下来的信件里,密密麻麻全是学习资料和复习建议。陈志军把能找到的资料都手抄了一份,分批寄给母亲。

“数学公式要理解,不要死记硬背。”“历史要建立时间轴。”“作文要真情实感,切忌空话套话。”

母亲白天教书,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复习。外婆总觉得她浪费灯油,她就把信纸夹在课本里,假装在备课。

第十六封信带来了好消息:陈志军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

同时也有坏消息:母亲落榜了。

“不要灰心,明年再战。我在大学等你。”陈志军在信里写道。

那一年,母亲二十二岁,在农村已算“老姑娘”。外公外婆开始张罗婚事,来说媒的踏破门槛。

“你外公收了邻村张家的彩礼,要把我嫁给一个我只见过三次面的木匠。”母亲的声音很平静,“我绝食了三天。”

第十八封信是母亲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她写信告诉陈志军,她可能要违约了,不能去大学找他了。

陈志军的回信来得很快,字迹潦草,能看出写信人的焦急。

“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读书。知识永远是自己的,谁都夺不走。”

就在母亲准备认命时,转机出现了。陈志军特意从省城回来,找到那位木匠,不知说了什么,木匠主动上门退婚了。

“他到底跟人家说了什么?”我问。

母亲摇摇头:“他没告诉我,我也没问。但我知道,他一定付出了代价。”

1978年,母亲第二次参加高考。

考前一个月,陈志军寄来了最后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句话:

“向前看,别回头。”

母亲考上了师范专科学校,成了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

离乡上学的前一晚,她收到了陈志军的电报:因家庭原因,我已申请退学,即将随家人移居海外。勿念,珍重。

信到这里就断了。

木匣最下面,是一张泛黄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陈志军的那张。在专业栏里,清晰地印着“物理学”。

“他梦想成为物理学家。”母亲说。

“后来呢?你们再也没联系过?”

母亲摇摇头,轻轻合上木匣。

“有些人出现在你生命里,就是为了陪你走一段路,路走完了,他们就离开了。”

她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尘,继续去剥那些青豆。

我坐在门槛上,很久没有动弹。夕阳西下,远山如黛。

那个木匣里装的,何止是二十七封信?那是母亲的整个青春,是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年轻人最纯粹的扶持,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

母亲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也不需要刻意记住他。因为他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那个勇敢、独立、不服输的自己。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何尝不都有这样一个“旧木匣”?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藏着改变我们一生的贵人,藏着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的全部秘密。

夜深了,我把木匣重新放回床底,在笔记本上写下:

“有些人的存在,不是为了停留,而是为了点亮。点亮你的路,然后悄然离去,把光明和温暖,永远留在你心里。”

窗外,月光如水。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那个改变你命运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