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民国时期的投机大亨, 却死在房地产泡沫里

全文共计:4000字建议阅读:10分钟一代大清药神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城隍庙外,一个小伙在下面摆摊买药,边上竖

全文共计:4000字

建议阅读:10分钟

一代大清药神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城隍庙外,一个小伙在下面摆摊买药,边上竖了个牌子“免费诊病”。小伙名叫黄承乾,字楚九,从浙江余姚来的,家里祖传都是眼科医生。黄楚九15岁时,父亲病故,娘俩出走上海讨生活。

当时的上海已经开埠44年,一派繁荣景象,黄楚九在城隍庙摆地摊卖眼药,母亲在住所给人治眼疾。只卖眼药当然挣不多,黄楚九便打出“余姚黄氏秘制”的旗号卖别的——比如大造丸、圣灵解毒丸、破瘤完功丹等等,都是些自制的中成药。

实在没辙,黄楚九就私下卖春药和戒烟丸——这是地摊用户的刚需。

没两年,黄楚九攒钱开了个中医诊所——颐寿堂。诊所看病门诊免费,就挣个药钱,生意还不赖。

但只做了一阵子,黄楚九就发现个问题:中医疲软了,西医在逐渐流行。

对药商来说,西药的利润也远高于中药。当时“西人精制诸品,无不利市三倍”。人参鹿茸那些名贵中药材,反而没人问了。

黄楚九开始考虑转型,改经营西药。

20世界初的上海是一片疯狂的土地,遍地都是机会,处处是金钱。英国作家爱迪·密勒直接称上海为“冒险家的乐园”。

1905年,黄楚九已经营中法大药房15年,期间药房搬了五次家,生意越做越大。

黄楚九还花钱捐了个二品候补运同,也算半个“红顶商人”。

清末时期,中药保健品突然流行起来了。以前走江湖唬人的灵丹妙药,现在全都登堂入室,在报纸上打起广告。广告利用中国人救亡的心态,经常打出“救时”,“支持国货”之类口号给脸上贴金。

比如有一种药叫“救时普济水”。它声称男女老少都能喝,有病治病,没病防身,被这款药救活的人,“何止亿兆”。

还有个潘人和号,弄个“毛鸡药酒”。女人怀孕了喝能治感冒,男人喝了腿不疼。

就连当时的汽水,都要强调加进了“精良药材”,不知道能不能降火。

大清“史玉柱”

随着西方生理学传进来,中国传统的身体观逐渐崩塌了。

1851年,有人翻译了西方的解剖学医术《全体新论》,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脑子很重要——脑是身体之主,心则降级成造血供血的普通单位。

当时有种论调,说中国的衰落就是国人脑力不足,得补。

黄楚九瞅准了这个机会,推出了一款西药“艾罗补脑汁”,还有个英文名“Yale Stimulant Remedy”。黄楚九称,“艾罗补脑汁”是一个叫艾罗的美国医学博士发明的。常喝它能“精神健旺,筋骨强筋,面色红润,思想日富”。

“艾罗补脑汁”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除了借西药跟大脑的势,最大原因就是广告。

黄楚九舍得花钱,他有个信条,“一分本钱,九分广告。”除了在《申报》《新闻报》等大报上买版面打广告,黄楚九还雇人到处贴“艾罗补脑汁”小广告。只要是个广告牌,电线杆,都能看到“艾罗博士”的脑袋。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重复轰炸的广告简单粗暴,毫无艺术性可言,但也最有用。

“艾罗补脑汁”在上海一炮而红。

这玩意怎么做出来的?

中法大药房后院,有个大铜锅,里头盛满了掺了镇定剂的糖水,敖好了装瓶,端到柜台就卖掉,这就是“艾罗补脑汁”。黄楚九从一个药剂师那弄到这张方子,一经包装,变成了美国艾罗博士研发的包治百病的神药。

艾罗博士,就是黄楚九自己——“Yale”就是“Yellow”(黄)的变形字。除了艾罗博士,黄楚九还给艾罗虚构了一个徒弟叫黄国英。“黄国英”在《时报》上发文造势,拽上各种专业名词,声称“艾罗补脑汁”是“我四万万人无穷之幸福”,对中华崛起无比重要。

黄楚九还花300块请知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为“艾罗补脑汁”代言。吴趼人专为此写了一篇软文——《还我魄灵记》。黄楚九从《时报》等好几家报纸买了半张版面,把吴趼人的广告打到最显眼的地方。吴趼人在文中说他喝完“艾罗补脑汁”,“文思不涩,劳久不倦”,人都变年轻了。

不巧的是,文章登报刚过三个月,吴趼人就因气喘死了。

时人写了一副挽联“百战文坛真福将,十年前死是完人”。讽刺吴趼人为钱写软文,晚节不保。

当时,写《官场现形记》小说家李伯元和其他流行作家也都给“艾罗补脑汁”打过广告。

除了硬广和名人代言,黄楚九开创了中国软文广告风气之先——现在写营销公众号的,都该把黄先生供起来烧香。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新小说》,提倡“小说界革命”,一下把小说拔高到“开民智,启民德,激民气”的地位。看小说成了有面子的事儿,连商铺的店员没事时也翻着看看。但当时写小说的人太少,小说产量供不应求。

黄楚九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找人写小说,并给小说里插入“艾罗补脑汁”的信息,再发表在各大报纸上。

小说开头很吸引人。有个惊人的案件,主人公开始调查,犹如侦探一般。情节紧要关头,主人公忽然身体不适,或脑子不够用了——怎么办!“艾罗补脑汁”隆重登场,主人公喝上一瓶。喝完神清气爽,药到病除。

借着热度,黄楚九推出艾罗疟疾丸,艾罗霍乱丸,艾罗白浊丸,艾罗解毒药,艾罗痔疮药,艾罗眼药水,艾罗花露水……

树大招风,市面上出现了十几种山寨“艾罗补脑汁”。比如“真正艾罗补脑汁”,“艾罗新补脑汁”等。

还有一些名字跟正品就差一个字,比如“艾萝补脑汁”,“佛罗补脑汁”。就像现在的“雷碧”,“康帅傅”。

一开始黄楚九还跟这些山寨货打官司。后来山寨货越来越多,黄楚九索性不管了。

总之,因为成本低廉,广告花样百出,“艾罗补脑汁”成了中法大药房最成功的产品,堪称大清脑白金。

黄楚九名利收尽,简直就是大清史玉柱。

如今的“区块链专家”用的就是黄楚九的路数——先包装一批“专家”,再把这些人聚起来,假模假式开大会,宣布大事。

民国娱乐大王

黄楚九决定办戏院,只演老百姓爱看的。1912年,民国元年,黄楚九在上海二马路开了个戏园子,打出“看正宗京剧”的招牌。

另外,他联合上海地皮大王经润三,经润三提供地皮房产,黄楚九负责管理经营,办起了“新世界”游乐场。

“新世界”游乐场足足有三层。里面设有溜冰场,弹子房(台球厅),电影院,杂技和各类地方戏院。还有供游客吃喝的中西餐厅。

很多人能从午饭玩到半夜,甚至还有外地人赶过来玩。黄楚九跟经润三数钱数到手抽筋。黄楚九还给游乐场的戏剧植入保健品广告,多了个宣传路子。

就在生意兴隆时,经润三突然病故了,“新世界”内部一番内斗,黄楚九被架空了,被迫退出“新世界”。

揣身上的宝贝生生被人抢了,黄楚九咋能咽下这口气。他在法租界爱多亚路上找到一块地,重找合伙人,准备东山再起。为了叫板“新世界”,新游乐场的名字就叫“大世界”。

有了中法大药房和“大世界”游乐场支撑,黄楚九的产业进一步扩大。他创办了21个医药公司,成了中国第一个医药“托拉斯”。还有中华电影公司,福昌烟公司,萝春阁茶馆,麦斯凯糖果店等100多家公司。

黄楚九的产业无所不包。有人统计说,上海“除了棺材铺,几乎都有他的份”。

1920年冬天,他在大世界楼下办了“上海夜市物券交易所”。

前一年,黄楚九还在大世界下开了家“上海日夜银行”。一方面为“大世界”里的赌徒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吸收存款,搞资金池。日夜银行与其他银行不同,存款没有最低限制,一块钱就给开户,利息还比其他银行稍高一点。

他找人扮成客人到日夜银行存钱,过会再取出来,周而复始。造成银行生意兴隆的假象,让更多人相信日夜银行的实力。

1921年年底,北洋政府和租界当局联手整治股市过热情况,收缩银根。交易所贷不到钱了。投机市场上,股票价格全靠钱推。一旦没钱进来,马上暴跌。交易所也跟着一起倒闭。

“大世界”门口围满受损失的股民,全来向黄楚九要债。黄楚九最后把交易所的亏损挂到银行账上,算是给股民打了欠条,股民才散了。

民国地产风暴

人老心不老,黄楚九又有新的野心,他要开发房地产。

黄楚九发现他做火了“大世界”,周边的地价暴涨,他自己却没落到一点好处——原来房地产才是最好的生意。

1928年,黄楚九正式涉足房地产,这次,他压上了所有身家。黄楚九先借钱买地盖房,然后用地和房子抵押再借钱,接着买地盖房。

用现在人的说法,黄楚九用了高倍数杠杆。稍微懂点金融的人都知道高倍数杠杆风险有多大。

从后来的房价上看,黄楚九赌对了。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的地价房价连续疯长,一点不输现在。

很多大商人都抛弃老本行,改行做房地产。一些市民也参与进来,跟着一起炒房。1927年,还是律师的吴凯声花3000元买了一块地,三年后用十倍的价格脱手。名医陈存仁在静安寺花5200元买的地,几年后甚至涨到10万元。

黄楚九在大马路兴建了二三十栋写字楼,下层可以做商铺,楼上租给公司办公。

房子还没全建好,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来了。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紧接着蔓延到全世界。当时的中国经济开放性很高,冲击也很严重。工商业大幅度萎缩,店铺纷纷倒闭。有钱人也都捂上口袋,观望局势。

于是黄楚九的房子没人租,全闲置了。黄楚九所有钱都锁死在房地产上了。房子不挣钱,等于要了黄楚九的命。他只能自己在房子开商铺,希望能赚点钱周转。谁知道所有店铺都入不敷出,开一家赔一家。把黄楚九逼到绝境。

黄楚九被迫找人“调头寸”(借钱周转),找到老乡黄金荣。黄金荣看上“大世界”这摊生意很久了,感觉黄楚九遇到大麻烦,手指头一捅就能趴下。他找人把黄楚九窘迫的消息传出去。

上海滩一下震动了。尤其是日夜银行的储户,全拿着存票到日夜银行取钱。

黄楚九急火攻心,直接病倒。

黄金荣又开始散布黄楚九病死的消息。取钱的人更多了,日夜银行差点被摇塌。

黄楚九急火攻心,犯了心脏病。1931年1月19日,黄楚九死在了自家宅子里。

鼓破众人捶,上海西药业同会送来了个素幛,上面写着“药石无灵”,公开嘲讽黄楚九卖假药。

后来黄楚九小女儿扫墓时,发现黄楚九的墓碑都被砸折了。

黄楚九一死,他建立的商业帝国瞬间崩塌了。黄金荣,虞洽卿在内的大佬急不可耐接管处置黄楚九的产业。黄楚九打拼一辈子积累的产业,全被这些往日的“朋友”扯碎,分食了。

黄楚九曾红极一时,死后却被掠夺一空。最后只剩那些拿不到钱的储户在咒骂他。

小结

一个聪明勤奋、白手起家的投机大亨,搞假洋货,鼓吹概念,投身娱乐产业,玩转股票金融,却死在房产泡沫里。

这样的人生,周庸作为富二代,怕是听得太多了。可以随便给黄楚九安个“民国XXX”的外号——你也可以试试。

至于功过是非,是褒是贬,各人自有看法。

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我倒觉得,这恰是时代大势与个人命运激荡的趣味。

人可以顺势而起,也会顺势而落,当然也有逆势而为。跳跳球蹦起来,故事才有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