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四川人没辣就无法生存”这类内容,而且时不时就有百万点赞,可现实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清廷加税逼出川菜重口味真相
国家档案馆内存有一张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盐引价目表”,其中川盐每斤为制钱48文,同一年湖南淮盐仅需33文,差价达45%。
明末战乱停息后四川2/3的盐井停止使用,盐商只得翻越大巴山渡过嘉陵江,运输成本直接让盐价涨到每斤80文,这和当下所说的“轻奢调料”没什么区别。
问题来了:盐都吃不起,四川人靠什么把命续上?
答案还挺让人意外的——辣椒,原本没什么特别的风味,是穷得没办法时靠凑单买来的便宜替代品,跟古代版拼多多砍价成功差不多,这才让川菜变得重口味。
先看一组数据:
• 四川井盐在明嘉靖年间年产38万吨到清顺治十年(1653年)跌至0.9万吨,产能脚踝斩。
•同期,自贡盐井工人每日工资30文,而一斤盐卖80文,劳动一天买不到半斤盐,盐成了“打工人的高消费”。
• 反观辣椒:亩产干椒120公斤,种子从浙江经长江嘉陵江再过涪水一路“水运到门”,批发价仅为食盐的1/2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阆中古城清代灶址的碳化物进行检测,乾隆早期层位辣椒素出现频率为14%,至乾隆末期却一下子飙升到78%,30年间从小众变为刚需,进而成为日常。

清廷加税逼出川菜重口味真相
从技术层面来看:辣椒素会刺激唾液以及胃酸分泌,能让“白水加糙米”吃出仿佛有滋味的感觉;与此同时还能抑制腐败菌,陈米、坏腊肉立刻就变得可以食用,如同给穷人开了一张“味觉信用卡”——先吃得过瘾,随后再慢慢还热量。
横向来看,和缺盐的贵州山区相比,贵州山区更早用辣取代咸,明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就记载了“番椒替代盐”,可是贵州山高谷深,辣椒传播呈“点状”而四川盆地凭借长江水网连成“片状”,它的扩散速率是贵州的3.2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21)。
回顾历史,四川“缺盐”不是第一次出现,南宋庆元年间,战乱使盐井毁坏,当时蜀地百姓只能用花椒加豆豉勉强凑合;辣椒传入后,成本更低味道更浓,很快替代了旧办法,清朝《郫县志》记载:“椒(辣椒)价贱而味厚,贫民赖之”,就这么一句话,把“价格敏感型用户”的心理状态完全展现出来。
那深层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其实是地理和政策这两个因素造成的,盆地四周全是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山,运盐得依靠“人背接着船运再人背”,如此一来,层层加价,清廷为了凑军费,还大幅提高盐税,川盐的“官方指导价”直接和奢侈品一个价格,而辣椒作为“外来作物”是零税赋,还具有“杀菌、祛湿、促开荒”三大好处,穷人肯定用脚都能做出选择。

清廷加税逼出川菜重口味真相
综合地理视角:四川盆地=“盐税高地+交通死角+湿地瘴气”三debuff叠满,辣椒就是清廷无意开出的“减税优惠券”,全民真香,只是时间早晚。
如今,四川人均年消费干辣椒21.7公斤,全国最高,但盐价已降到“忽略不计”。于是出现“辣味分层”——
1、成都高新区流行“减辣健身餐”,辣椒素被标签为“抗炎但刺激肠胃”;
2、像资阳、内江这类老移民县份的人们依旧很爱吃辣,盐帮菜把辣椒和井盐结合烹制,看重的正是那一股历史滋味;
3、高海拔山区开始栽种更辣的朝天椒,接下来拿去售卖,在云贵地区构建起辣味梯度的产业链。
所以下回要是再听到有人说“四川人吃辣是因为湿气重”,你就翻个白眼,别把养生那类玄学当作历史事实,在穷得连盐都吃不起的时候,辣椒就是穷人用胃挑选的“拼多多”,默默避开奢侈品税,这才换来现在“无辣不乐”的畅快情形,那一口红汤里浮着的,不是花椒,而是古代打工人的工资单。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内容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