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胃癌与肠癌:消化道的 “黑暗双势力” 是如何形成的?

在胃肠外科的临床实践中,我常常将胃癌与肠癌视为消化道的 “黑暗双势力”,它们的形成过程复杂且隐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

在胃肠外科的临床实践中,我常常将胃癌与肠癌视为消化道的 “黑暗双势力”,它们的形成过程复杂且隐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深入了解这两种癌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首先,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动因素。Hp 凭借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定植于胃黏膜表面,持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长期的 Hp 感染会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反复损伤与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基因容易发生突变,进而促进胃癌的发生。

研究表明,Hp 感染可使胃癌的发病风险提高 3 - 6 倍。其次,不良饮食习惯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高盐饮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降低胃黏膜的保护能力;腌制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质。此外,长期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肠癌的发病机制同样涉及多个方面。遗传因素在部分肠癌患者中表现明显,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其患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环境因素在肠癌的发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现代社会中,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日益普遍,这种饮食模式会导致肠道内胆汁酸代谢异常,次级胆汁酸生成增加,对肠道黏膜产生毒性作用。

同时,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促进肠癌的发生。此外,长期便秘、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增加肠癌的发病几率。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胃癌和肠癌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胃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胃炎相似,患者常自行服用胃药缓解,导致病情延误。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呕血、黑便、消瘦、贫血等症状。肠癌早期则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带血、黏液便等。

这些症状同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肠道疾病。当患者出现腹部肿块、肠梗阻、恶病质等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和预后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胃癌和肠癌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早期胃癌和肠癌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患者的治愈率较高。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已成为主流术式,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对于中晚期癌症,通常需要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靶向治疗药物能够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免疫治疗药物则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预防胃癌和肠癌,关键在于消除致病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腌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积极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及时根除 Hp 感染;定期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尤其是对于 40 岁以上人群以及有胃肠癌家族史、慢性胃肠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个体,早期筛查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