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赵高是那个在秦朝末年搅弄风云、指鹿为马的奸臣形象。他的名字,几乎成了阴谋与权术的代名词。但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试图探寻他的真实面目时,却发现这个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他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进而深刻影响秦朝的命运呢?这些问题,就像一团团迷雾,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去探索。
关于赵高的身世,史料记载极为有限,且存在诸多争议。《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 从这段记载可知,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他的母亲因触犯刑法而遭受刑罚,身体残缺,被收入 “隐宫” 做工生活。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都在这 “隐宫” 之中出生,一生下来就摆脱不了卑贱的身份。 这样的出身,与他日后权倾朝野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不禁好奇,他是如何从这样的困境中崛起的。
崭露头角:才华与机遇的交织虽然出身卑微,但赵高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他勤奋好学,对秦朝的律法有着深入的研究,达到了精通的程度。在那个以法家思想治国的时代,精通律法成为了他踏入仕途的一块重要敲门砖。同时,赵高还写得一手好字,其书法造诣颇高,在当时的秦国朝堂上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南朝宋人羊欣著《采古来能书人名》,就称赵高 “善大篆”。他所著的《爰历篇》六章,更是成为了秦代改革与统一文字后小篆的法定标准字书和童蒙识字学习的教本,对秦朝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始皇听说了赵高的才能后,对他颇为赏识,将他提拔为中车府令。这个职位虽然级别不算特别高,官秩仅六百石 ,但却极为关键。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要亲自为皇帝驾驭,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能够经常接触到国家机密和皇室成员,这为赵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绝佳平台。在担任中车府令期间,赵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逢迎的特点,不仅将本职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还成功地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
后来,秦始皇还让赵高教导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律法。这一任命,进一步加深了赵高与皇室的联系。在教导胡亥的过程中,赵高使出浑身解数,不仅传授胡亥律法知识,还刻意迎合胡亥的喜好,逐渐获得了胡亥的信任和依赖,为自己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权力漩涡:沙丘之变的惊天阴谋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踏上了他生平的最后一次出巡。这一次,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以及赵高随驾同行,右丞相冯去疾则留守咸阳。秦始皇的身体状况在巡游途中逐渐恶化,当队伍行至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一带)时,他的病情急剧加重,最终驾崩于沙丘宫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成为了赵高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秦朝的命运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他深知,如果按照秦始皇的遗诏,让公子扶苏继位,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必将受到严重威胁。因为扶苏为人正直,对赵高的所作所为颇为不满,一旦他登上皇位,很可能会对赵高进行清算。而胡亥昏庸无知,易于掌控,如果能拥立胡亥为帝,自己便能继续把持朝政,甚至获得更大的权力。于是,一个大胆而邪恶的阴谋在赵高心中悄然形成。
赵高首先找到胡亥,劝说他篡改遗诏,夺取皇位。他对胡亥说:“如今皇上驾崩,诸公子和蒙氏兄弟都不在身边,大权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只要我们三人齐心协力,一切皆有可能。你要知道,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制服别人与受别人制服,那可是有着天壤之别啊。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时机稍纵即逝 。” 在赵高的蛊惑下,胡亥心中的欲望被点燃,最终答应了他的提议。
搞定胡亥后,赵高又将目标对准了丞相李斯。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位高权重,他的态度对于这场阴谋的成败至关重要。赵高见到李斯后,直接挑明了自己的意图,并对李斯展开了一番威逼利诱。他问李斯:“您自己想想,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深谋远虑比得上蒙恬吗?德望比得上蒙恬吗?和扶苏的交情比得上蒙恬吗?我赵高入宫二十多年,还从未见过秦朝功臣和退位的丞相有封地传给子孙的。如果扶苏即位,必定会重用蒙恬为相,到那时,您恐怕只能落得个只身还乡的下场。依我看,不如拥立胡亥为帝 。” 赵高的这番话直击李斯的要害,让他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他深知篡改遗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和忠诚;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扶苏即位后自己会失去权势和地位。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李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长叹一声道:“我愿意一切听从你的安排 。”
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达成一致后,便开始了他们的阴谋行动。他们首先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将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一辆可调节温度的辒辌车中,每日照常送水送饭,还安排一名太监坐在车内批阅大臣们的奏章,以掩人耳目。同时,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指斥扶苏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和了解扶苏的图谋。因此令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
遗诏发出后,扶苏接到诏书,哭泣着进入内室,打算自杀。蒙恬则觉得事有蹊跷,他对扶苏说:“陛下在外地,并未确立谁是太子。他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仅仅一个使者前来传书,我们就自杀,又怎么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诈呢?让我们再奏请证实一下,然后去死也不晚呀 。” 然而,扶苏为人仁孝,他认为 “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需要再请示查实呢”,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 。蒙恬不肯轻易赴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 。
就这样,赵高通过沙丘之变,成功地拥立胡亥为帝,即秦二世。他也因此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了秦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开始了他在秦朝政坛上翻云覆雨的生涯。
巅峰与覆灭:权臣的末路悲歌赵高在成功拥立胡亥为帝后,迎来了他权力的巅峰时期。秦二世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将朝政大权几乎全部交给了他。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负责掌管宫廷侍卫,成为了胡亥身边最为亲信的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赵高开始大肆排除异己。他深知,朝中还有许多忠于秦始皇和扶苏的大臣,这些人对他和胡亥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他利用秦二世对他的信任,设计陷害了一大批朝中重臣。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蒙恬和蒙毅兄弟。蒙氏兄弟是秦朝的名将,为秦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朝中威望极高。赵高因为曾经触犯刑法,被蒙毅依法惩处,从此便对蒙氏兄弟怀恨在心 。如今大权在握,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报复的机会。赵高在秦二世面前进谗言,说蒙毅在秦始皇生前曾反对立胡亥为太子,如今对胡亥的统治心怀不满,有谋反之心。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下令将蒙毅处死。随后,赵高又派人前往阳周,逼迫蒙恬自杀。就这样,蒙氏兄弟这两位秦朝的栋梁之才,在赵高的阴谋下含冤而死。
除了蒙氏兄弟,赵高还将矛头指向了其他反对他的大臣。他通过捏造罪名、严刑逼供等手段,将许多忠臣良将一一铲除,一时间,秦朝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与此同时,赵高还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的弟弟赵成被任命为郎中令,女婿阎乐担任咸阳令,朝中的重要职位几乎都被他的党羽所占据 。
在排除异己的同时,赵高还不遗余力地满足秦二世的私欲,怂恿他肆意挥霍、纵情享乐。秦二世在赵高的蛊惑下,大修宫殿,广征民夫,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秦朝的统治愈发不满。而赵高则趁机独揽朝政,为所欲为,将整个秦朝的政治搞得乌烟瘴气,腐败不堪。
随着赵高权力的不断膨胀,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甚至开始觊觎皇位。为了试探朝中大臣对自己的态度,他精心策划了一场 “指鹿为马” 的闹剧。一天,赵高在朝堂上命人牵来一只鹿,然后指着鹿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给您的一匹马。” 秦二世见状,笑着说:“丞相您是不是搞错了?这明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却坚持说是马,并转头问在场的大臣们:“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大臣们面对赵高的挑衅,有的畏惧他的权势,选择了沉默不语;有的为了讨好赵高,连忙附和说是马;只有少数几个正直的大臣敢于说出真相,坚称这是鹿 。事后,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大臣一一杀害,通过这场闹剧,他成功地排除了那些可能反对他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
然而,赵高的倒行逆施最终引发了天下人的反抗。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各地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开来。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赵高却依然蒙蔽秦二世,隐瞒起义军的真实情况,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以为只要自己掌控着朝政,就能高枕无忧。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一路西进,攻破了武关,逼近咸阳。此时,秦二世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他惊慌失措,急忙召来赵高,责问他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赵高见事情败露,害怕秦二世追究自己的责任,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与弟弟赵成、女婿阎乐密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 “望夷宫之变” 。
赵高让赵成作为内应,假说宫中发生叛乱,引阎乐率领吏卒千余人前往望夷宫。阎乐等人闯入宫中,杀死了许多卫士和宦官,直逼秦二世的寝宫。秦二世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但最终还是被阎乐逼到了绝境。秦二世哀求阎乐饶他一命,愿意放弃皇位,做一个普通的百姓。阎乐却冷酷地拒绝了他的请求,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诛陛下,你多说也没有用。” 秦二世无奈,只得拔剑自杀,结束了他短暂而昏庸的一生 。
秦二世死后,赵高以为自己终于可以登上皇位了。他迫不及待地来到朝堂,准备宣布登基。然而,当他戴上玉玺,准备接受群臣朝拜时,却发现台下的大臣们都低头不语,没有人愿意支持他。原来,赵高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了公愤,大臣们虽然畏惧他的权势,但在内心深处却对他充满了厌恶和反感。此时,秦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他们更不愿意看到一个奸臣登上皇位 。
面对大臣们的无声反抗,赵高意识到自己的皇帝梦破灭了。无奈之下,他只得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子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的儿子,为人聪明机智,对赵高的恶行早有耳闻。他深知自己被赵高推上皇位,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如果不除掉赵高,自己迟早也会性命不保。于是,子婴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及亲信宦官韩谈商议,决定设计诛杀赵高 。
按照秦朝的礼制,新君即位前需要斋戒五日,然后前往宗庙祭拜祖先。子婴在斋戒期间,故意称病不去宗庙。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都不为所动。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前往子婴的住处,劝说他前往宗庙。当赵高进入子婴的房间时,早已埋伏好的韩谈突然冲出来,一剑将赵高刺死。随后,子婴下令将赵高三族全部诛杀,为秦朝除去了一大祸害 。
赵高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宦官,凭借着自己的阴谋诡计和权术手段,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秦朝实际上的统治者。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给秦朝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欲望和罪恶的气息,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下场,成为了历史上奸臣的典型代表。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如果被滥用,必将带来无尽的灾难,而那些妄图通过阴谋和权术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最终也将被历史的车轮所碾碎 。
千秋功罪:历史深处的回响赵高的一生,是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一生。他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宫廷杂役,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对权力的渴望,一步步登上了秦朝政治舞台的巅峰。然而,他的权力之路却充满了阴谋与罪恶。他篡改遗诏,拥立胡亥,排除异己,独揽朝政,将秦朝的政治搞得乌烟瘴气,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
赵高的行为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历史走向,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巨大诱惑和腐蚀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还可能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高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他们为了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然而,他们最终都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唾弃 。
当我们回顾赵高的一生时,不禁会思考:如果赵高能够坚守正道,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秦朝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但它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