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江苏睢宁经销商吴先生的慕思专卖店门口贴出了"清样转让"的告示。合作七年,他累计被罚款超15万元,单店装修投入超百万,十年经营周期内亏损已达千万元。几乎同一时间,慕思股份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24.78亿元同比下降5.76%,扣非净利润2.85亿元同比下滑20.97%——这位曾以"健康睡眠"定义高端家居的龙头企业,正陷入由渠道信任崩塌与财务结构失衡构成的双重生存危机。
一、74%营收支柱的信任崩塌
经销商体系曾是慕思最核心的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经销渠道贡献了公司74%以上的营收,但这根"支柱"正被持续的政策争议与信任裂痕侵蚀。
强制装修与罚款机制成为矛盾的爆发点。吴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重庆前经销商李女士提供的《专卖店巡检整改通知单》显示,2024年她因"指定品类出店销售""培训未打卡"等"违规"行为,累计被罚款超8万元。这些罚款最终以"价外收入"名义计入慕思营收,而经销商的装修成本却几乎得不到有效补贴——慕思要求每四年翻新一次门店,单店装修超百万元,公司补贴仅1000元/平,不足实际支出的三成。
渠道压榨已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上半年,慕思线下专卖店数量较去年底减少100家,经销渠道收入同比下降2.79%,合同负债下滑0.73%。更致命的是价格体系混乱:2023年与辛巴合作时,2万元床垫被以5000元价格直播售卖,导致线下经销商大面积抗议;如今黑猫投诉平台上,"同型号床垫门店比直播间贵8000元"的投诉仍未断档。
值得警惕的是,这已是慕思第三次陷入渠道纠纷。2021年IPO前夕,湖北经销商举报其偷税漏税;2023年直播价乱引发渠道动荡;2025年的罚款与装修争议再次将其推上风口。尽管公司始终以"指控不实""合规经营"回应,但财务数据给出了更客观的注脚: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从去年同期的84.27次/年骤降至32.02次/年,同比下降49.22%,渠道压货导致的资金回笼效率下滑,暴露了终端真实动销的疲软。
二、盈利质量与资源分配的双重背离
如果说渠道危机是"外部伤口",财务结构的失衡则是慕思的"内部隐患"。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揭示了其经营质量的持续恶化。
盈利质量的滑坡最为直观。营收仅微降5.76%,但扣非净利润跌幅却扩大至20.97%,15.21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正在急剧弱化。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收益达7300万元,占净利润比重超20%——若剔除这部分政策性红利,核心业务的盈利状况将更为严峻。
现金流与利润的背离进一步加剧担忧。报告期内,慕思归母净利润3.58亿元,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8632.7万元,同比下降61.22%,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仅为0.24,远低于1的健康水平。这意味着账面利润并未有效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骤降可知,这种压力主要源于渠道压货导致的"纸面收入",而非终端市场的真实增长。
资源分配的错配则埋下长期隐患。上半年慕思推出"每10股派4.5元"的分红计划,总分红额超1.95亿元,占扣非净利润的68.3%,实际控制人王炳坤和林集永合计获得约1.49亿元红利。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研发费用仅9989万元,同比微增2.2%,占营收比重仅4.03%;而销售费用高达6.65亿元,占营收比重26.85%,是研发费用的6.6倍。
这种"重分红、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已持续多年。2023年慕思销售费用率25.2%,远超行业16%的平均水平,研发费用率却仅3.3%;2024年智能转型被提上战略高度,研发投入仍未加码,全年研发费用2.05亿元,占营收比重降至1.86%。当渠道贡献的营收开始下滑,这种资源分配逻辑,正让慕思陷入"短期保利润、长期失竞争力"的恶性循环。
三、短期生存压力下的破局关键
对于慕思而言,当前的核心矛盾已从"如何维持高端形象"转向"如何解决短期生存危机"。渠道信任的修复是当务之急——若74%营收依赖的经销商体系持续"失血",即便有政策红利或短期分红支撑,也难以扭转经营颓势;而财务结构的优化则是根本保障,只有将资源从分红与营销转向渠道扶持与核心能力建设,才能重建终端竞争力。
这场生存危机的背后,是家居行业"总量承压、结构优化"的时代背景,也是慕思长期"渠道依赖型"经营模式的必然结果。下一篇报道,我们将聚焦慕思寄予厚望的AI与海外转型——在短期生存压力未缓解的情况下,这些"未来赛道"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其转型叙事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现实挑战?(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