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当下,各类以“成功”为噱头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杨涛鸣的“成功学骗局”与张雪峰的志愿填报服务,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却在底层逻辑与运作手法上高度相似,二者均精准捕捉人性弱点,通过一套成熟的话术体系与商业设计,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其核心套路可从四个维度深度剖析。

一、制造焦虑:用“危机感”打破理性防线
焦虑是驱动人们付费的核心情绪引擎,杨涛鸣与张雪峰都擅长将现实问题极端化,放大用户的不安感。
杨涛鸣的焦虑制造聚焦于“成功落差”。他通过刻意展示虚假的奢华生活场景,劳斯莱斯车队接送、与各界“名人”的亲密合影、学员“暴富”后的感恩分享,构建出一个触手可及的“成功幻境”。与此同时,他不断贬低普通人的“平庸生活”,将“收入微薄”“职场瓶颈”定义为“人生失败”,让受众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进而坚信“只有通过他的课程,才能跳出底层困境”。
张雪峰的焦虑营销则紧扣“教育焦虑”与“就业恐慌”。他通过渲染“专业决定命运”的极端逻辑,将复杂的职业发展简化为“专业选择”这一单一变量。在公开演讲与内容传播中,他刻意放大“冷门专业毕业即失业”“热门专业年薪百万”的对立案例,制造“一步选错,终身遗憾”的恐慌氛围。尤其针对高考家长群体,他精准拿捏其“望子成龙”的心态,将志愿填报包装成“改变孩子人生的最后机会”,让家长在焦虑中主动寻求“付费解决方案”。
二、提供虚假希望:用“确定性”掩盖复杂性
在制造焦虑之后,二者都会迅速给出“解药”,一个看似简单可行、且能快速见效的“成功路径”,用虚假的确定性安抚用户,掩盖现实的复杂性。
杨涛鸣的“希望”是“速成式成功”。他用极具诱惑力的承诺打破商业规律,如“听一次课就能业绩翻倍”“加入弟子班半年实现年入百万”“复制我的方法就能快速致富”,将创业、赚钱等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简化为“听课-交钱-成功”的线性流程。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幻想,精准迎合了部分人“不愿长期付出,却想快速暴富”的贪婪心理,让受众忽视商业风险,沉浸在“一夜翻盘”的期待中。
张雪峰的“希望”则是“精准避坑的确定性”。他通过塑造“高考志愿规划专家”的权威形象,向家长与学生传递“只要购买我的服务,就能选到‘好专业’,未来就能找到好工作”的信号。他刻意弱化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如个人能力、行业变化、时代趋势等关键因素,将志愿填报变成一门“精准计算的科学”,让用户相信“花高价买服务,就是为未来买一份‘成功保险’”,用这种虚假的“确定性”,缓解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三、商业变现:用“分层设计”实现利益最大化
无论是成功学课程还是志愿填报服务,二者都采用了“分层定价+需求诱导”的变现模式,让用户在“升级付费”中不断投入资金。
杨涛鸣的变现体系是“阶梯式收割”。他设置了从低价入门课(如99元体验课、1980元基础班)到高价核心课(如3万元进阶班、10万元弟子班、数十万元“钻石弟子班”)的多层级课程体系。低价课程主要用于“筛选目标用户”,通过碎片化的“鸡汤话术”与“成功案例”激发用户的付费欲望;而高价课程则附加“大师一对一指导”“资源对接”“圈层加入”等虚假权益,诱导用户不断升级付费。此外,他还设计“学员返佣机制”,鼓励已付费学员发展新客户,形成“传销式”的裂变体系,进一步扩大收益。
张雪峰的变现模式则是“标准化产品+定制化溢价”。他的核心产品是志愿填报服务,从几千元的线上课程、数万元的“一对一咨询”,到高价的“圆梦卡”“VIP服务包”,价格梯度清晰。低价产品主要用于流量转化,吸引对志愿填报有需求但预算有限的用户;高价服务则主打“独家数据”“专家团队”“精准匹配”等概念,通过包装“稀缺性”与“专业性”,让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支付高额费用。同时,他通过图书出版、线上课程、线下讲座等多渠道布局,将个人IP转化为标准化商品,实现“一次创作,多次变现”。

四、利用虚荣心理:用“身份标签”满足自我认同
除了焦虑与利益驱动,二者还精准利用了人性中的虚荣与自我证明需求,让付费行为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杨涛鸣的虚荣营销聚焦于“圈层认同”。他刻意打造“亚洲顶尖成功学大师”的个人IP,将加入其课程包装成“进入高端圈层的入场券”。他向学员灌输“与大师同行,就是成功的证明”的理念,让付费学员产生“我已经走在成功路上”的自我暗示。许多学员缴纳高价学费,并非真的相信课程内容,而是为了获得“大师弟子”的身份标签,向他人炫耀“我在跟着顶尖专家学习”,用外在的“学习经历”掩盖内心对“平庸”的焦虑。
张雪峰的虚荣利用则体现在“决策优越感”。他通过塑造“专业、权威”的形象,让购买其服务的家长产生“我为孩子做了最正确的选择”的心理满足。在家长群体中,“找张雪峰报志愿”逐渐成为一种“负责任、有能力”的象征,家长们会主动分享“为孩子花了几万元买服务”的经历,以此证明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获得其他家长的认可。这种“花钱买安心,更买优越感”的心理,让高价服务不仅成为“解决方案”,更成为一种“身份炫耀的工具”。

从本质上看,杨涛鸣与张雪峰的套路,都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杨涛鸣的骗局因过于虚假,最终暴露在阳光之下;而张雪峰的服务虽未触及法律红线,但其刻意简化现实、放大焦虑的营销方式,同样对用户造成了误导。对于受众而言,无论是面对“成功学诱惑”还是“教育指导服务”,都需保持理性判断,成功从无捷径,人生选择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客观看待自身需求,才能避免陷入“付费即成功”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