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军事识别”网站报道称,中国已经成功试射新型东风-26D导弹,这种升级变体携带有高超音速滑翔弹头,射程或超过5000公里,专门用来“猎杀”太平洋地区移动的海上目标。分析人士感叹,这种追求远距离精确打击航母的能力“有点夸张”,但它无疑将重塑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让美军航母编队和大型舰艇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据“军事识别”网站援引开源情报和社交媒体视频,中国于2025年9月底,在北部试验基地进行了东风-26D的试射。该导弹在9·3大阅兵上首次公开亮相,作为东风-26家族的最新改型,它继承了“关岛杀手”的绰号,但射程又进一步提高了,从基准型的4000公里左右扩展到5000公里以上。

这意味着从中国本土发射,东风-26D能覆盖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甚至能打到太平洋更远的美国海军编队。中国社交网络上流传的图片显示,试射过程中,导弹产生不寻常的羽流和轨迹,专家推测,这是为优化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机动性而进行的优化。
东风-26D的核心进步点,在于它对移动目标的“猎杀”能力大大提高。早期版本仅限于打击固定的陆地目标,或者机动能力有限的大型舰艇,而东风-26D配备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能够在末端以极高速度机动,规避敌方导弹防御系统。这项技术让导弹能在5000公里外,精准锁定并摧毁高速移动的航母打击群、主战舰艇、大型的后勤补给舰。外媒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远距离反舰能力,将使美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寸步难行”。

航母编队以往依赖机动性和防御体系来规避威胁,但东风-26D的射程和速度将极大压缩其反应时间,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在西太平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策略。关岛作为美军太平洋指挥枢纽,也将直接暴露在打击范围内,潜在地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投送能力。
此外,东风-26D的第二大进步点,体现在更先进的突防技术和更高的末端制导精度。报道称,该导弹升级了制导系统,包括主动制导导引头和电子对抗措施,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维持高精度打击。相较基准型东风-26B,D型的惯性导航加上北斗卫星制导,复合制导的精度进一步提升,高超音速弹头能以5马赫以上的速度突破拦截网。
这不仅仅增强了常规打击效能,还保留了核常兼备的双重能力,标志着中国导弹的现代化又迈出关键一步。尽管战备状态尚未官方确认,但试射视频、阅兵展示和独立分析的交叉验证,表明东风-26D已经进入早期部署阶段。

目前,美军航母舰载机,如F/A-18 E/F的作战半径通常在80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航母需要接近目标区域,才能有效投放空中力量。然而,中国选择开发射程达5000公里的东风-26D,并非单纯针对近距离威胁,而是主要基于战略威慑考量。
通过这种“关岛杀手”级别的远程打击能力,北京旨在迫使美军航母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无法轻松进入第一岛链之内进行作战。这种威慑策略,不仅能保护中国本土和台湾海峡等核心利益,还通提升了区域拒止能力,迫使对手在战略规划中增加不确定性,这反映了中国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塑造战场态势的转型。

在中美地缘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东风-26D的亮相,可能推动美国加速研发高超音速武器拦截系统,加速推动分布式基地部署,以应对这一“震撼”的远程威胁。然而,导弹攻防较量中,进攻方的非对称优势仍在放大。美军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尚未取得显著突破,面对中国快速壮大的精准打击能力,美军只能陷入愈发被动的战略焦虑。未来,随着更多开源情报披露,东风-26D的性能细节将进一步明朗,对亚太战略格局的影响也将持续发酵。
好,今天的话题就谈到这,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