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有一种疾病会让患者在吃饭、刷牙甚至说话时都感到剧痛。其发作频率可能从最初的几周一次,逐渐加重至一天数次,最终发展为一天数十次甚至上百次,且不分时间与场合。以上场景,正是三叉神经痛患者时常经历的噩梦,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病因探秘:这难以忍受的疼痛
究竟从何而来?
要理解三叉神经痛,首先要了解三叉神经。它是我们面部最大、最主要的感觉神经,如同一个精密的传感器网络,负责传递脸颊、额头、牙齿、嘴唇等部位的感觉。它分为三支,分别掌管眼部、上颌和下颌区域。
三叉神经痛按病因主要分为三类 :
典型性(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病因是“神经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就像一根精密的电线,而旁边的脑血管就像一根水管。当这根“水管”(通常是动脉)因为年龄增长、硬化或位置异常而紧紧压迫在“电线”上时,就会导致神经外层的保护鞘(髓鞘)受损,从而引发类似“漏电”或“短路”的异常放电,产生剧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这类疼痛是由其他明确的疾病引起的,例如脑肿瘤、动静脉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病变直接或间接地侵犯或压迫到三叉神经,从而诱发疼痛。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中,如果找不到明确的血管压迫或其他病因,则被归为特发性,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症状识别:三步快速判断
“脸痛”元凶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极具特点,很容易与其他面部疼痛(尤其是牙痛)区分开。掌握以下特征,有助于您快速识别:
疼痛性质: 突发性的、短暂的、阵发性的剧痛,常被描述为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或电击样。疼痛通常是单侧的,很少双侧同时发作。
触发点(“扳机点”): 疼痛往往由一些非常轻微的日常动作诱发,例如洗脸、刷牙、说话、吃饭、咀嚼,甚至一阵微风拂过面庞。这些诱发疼痛的特定区域被称为“扳机点”。
发作规律:每次疼痛持续时间很短,通常为数秒至一两分钟,然后戛然而止。发作间歇期完全不痛,如同常人。一天内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正是因为疼痛区域与牙齿重合,许多患者最初会误以为是牙痛,但牙痛通常是持续性的钝痛或跳痛,且有明确的牙齿病变,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出现疼痛别硬扛,
尽早治疗可尽早远离疼痛
药物治疗:
对于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是国际公认的、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一线治疗药物。它们本质上是神经镇静剂,可以稳定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从而控制疼痛发作。奥卡西平因其副作用相对更少、耐受性更好而备受青睐 。需要强调的是,这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从低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至有效剂量,并定期监测,切勿自行增减。
微血管减压术(MVD):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副作用难以忍受,或者患者不愿长期服药时,手术治疗就成为重要的选择。对于因血管压迫引起的典型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
除了MVD,还可以用三叉神经射频毁损术、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等来治疗,但有效时间较短,复发概率相较 MVD 更大。由于病情存在特异性,需要根据实际病情,由医生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案。
治疗误区:别让错误认知耽误了治疗
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错误的观念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以下是几个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这是牙痛,拔牙就能好。
✓事实:这是最具破坏性的误区。无数患者因此被拔掉了数颗健康的牙齿,但疼痛依旧 。切记,在拔牙前,一定要先排除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性。
×误区二:这是“不治之症”,只能忍着。
✓事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观念。三叉神经痛完全可以被有效控制甚至治愈 。从药物到MVD手术,规范化的治疗路径能为绝大多数患者带来希望。
×误区三:手术太可怕,宁愿一辈子吃药。
✓事实:长期服药可能导致药效下降和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MVD是一种能够从病因上解决问题、实现长期缓解的优选方案 。现代神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已大大提高。
×误区四:不痛的时候就可以停药了。
✓事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需要维持血液中的稳定浓度才能有效预防疼痛发作。自行随意停药极易导致疼痛的报复性反弹,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