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丽穿着遭遇性侵时的衣服出庭,以最沉重的方式直面伤痛、寻求正义,可网络场域里的画面却呈现出刺眼的失衡——满屏都是她的照片与视频,每一次传播都像是将她的伤口再次剖开,而本该被公众审视、被法律追责的施暴者,却始终藏在“保护罩”后,连基本样貌都未曾公开。
这种失衡背后,藏着多重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信息传播逻辑来看,部分媒体与网友似乎更倾向于聚焦“受害者的勇敢”,却忽略了这种聚焦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崔丽丽的勇气需要被肯定,但这份肯定不该以她的隐私为代价,更不该让施暴者借此逃避公众监督。
从法律与伦理边界来看,现行法律虽注重保护公民隐私,可在性侵案件中,对施暴者信息的“过度保护”往往与对受害者的“被动曝光”形成鲜明对比。公众并非要以“私刑”审判施暴者,而是希望在合法范围内了解案件关键信息,让正义的进程更透明,也让潜在的施暴者意识到,恶行不会轻易被掩盖。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施暴者隐身”的现象,可能会弱化公众对性侵犯罪的批判力度。当人们反复看到受害者的身影,却对施暴者毫无印象时,无形中会模糊“谁是加害者、谁该被追责”的核心,甚至可能在潜意识里加重对受害者的审视。
崔丽丽的出庭,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性侵受害者的困境。而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过度曝光受害者的样貌,而是聚焦案件本身,追问正义的进展,让施暴者无法“隐身”,让每一次对性侵案件的关注,都成为对罪恶的震慑,对受害者的真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