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最新发言:中国AI从“跟随”到“定义”的“梁氏方程”

2025年10月,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在多场公开演讲中抛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中国AI的终极目标不是追赶,而是定义

2025年10月,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在多场公开演讲中抛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中国AI的终极目标不是追赶,而是定义规则。”这一论断,既是对行业现状的清醒认知,更是对技术自主权的强烈宣示。从量化投资到AI大模型,梁文峰用十年时间证明:中国科技突破的密码,藏在“非共识创新”与“组织重构”的双重逻辑中。

一、破局:从“芯片堆砌”到“算法巧劲”的技术突围

梁文峰直言,过去中国AI陷入“拼装备”的误区:依赖进口芯片、堆砌算力、模仿国际模型架构。DeepSeek的实践却颠覆了这一路径——其V3模型仅用2000块国产H800芯片、557万美元成本,便达到GPT-4性能水平,训练速度提升2.8倍,推理效率达60TPS。这一突破源于“分科会诊”架构:数学题唤醒“数理专家”,文本生成激活“文学教授”,计算量削减三分之二。

更颠覆性的是数据利用方式。传统模型需海量标注数据,而DeepSeek的R1模型通过纯强化学习,仅用0.01%标注数据便将推理错误率降低47%,数学测试得分逼近谷歌Gemini-Ultra。这种“以巧破力”的策略,让中国AI在硬件受限下依然保持竞争力。

二、重构:从“封闭护城河”到“开源生态”的范式革命

面对国际技术封锁,梁文峰选择“以开放破壁垒”。DeepSeek将V3.1模型全量开源后,GitHub涌现12万开发者:有人为工业设备开发故障预警系统,有人为区块链编写智能合约,WPS接入后代码注释效率提升3倍。这种“技术普惠”策略,不仅构建了全球开发者生态,更倒逼国际巨头调整战略——OpenAI被迫将GPT-5训练成本从2亿美元压缩至1.2亿。

在芯片领域,DeepSeek联合华为昇腾、寒武纪优化工具包,使国产芯片算力密度提升40%,性能直追英伟达H100。通过“算力共享池”模式,中小企业可按需租用超算资源,训练成本降低70%。这种“技术共富”实践,正在重塑全球AI产业链的权力结构。

三、定义:从“技术模仿”到“规则输出”的全球博弈

梁文峰的野心远不止于技术突破。他牵头制定的AI溯源白皮书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其研发的伦理“测试盒”成为欧盟核查高风险AI系统的核心工具。当马来西亚选择DeepSeek构建国家级AI系统时,中国技术首次以“完整技术栈”形式服务海外战略项目,标志着从“产品输出”到“规则定义”的跨越。

这种转变背后,是梁文峰对创新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技术秘密,而是形成可以创新的组织和文化。”DeepSeek核心团队中,不乏刚毕业的博士生和跨行业“极客”,公司通过“无KPI、不干预”的管理模式,让年轻人主导技术路线。这种“反传统”的组织架构,恰是突破性创新的土壤。

四、启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梁氏方程”

梁文峰的实践为中国AI乃至硬科技领域提供了三重启示:

技术路线:放弃“堆料竞赛”,转向架构创新与算法优化;

生态策略:通过开源共享扩大技术影响力,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组织文化:打破资历壁垒,以好奇心和使命感驱动高密度人才协作。

当国际社会开始用“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形容DeepSeek时,中国科技已悄然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定义者”。梁文峰的最新发言,不仅是对行业现状的批判,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在AI这场全球博弈中,中国正以独特的创新哲学,书写属于自己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