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7 点的东京地铁,早高峰的人潮里总能看到特别的身影: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双肩包,老花镜滑到鼻尖,手里攥着工牌,和年轻人挤在一起往车厢里挪。
他们中有人 60 多岁刚从企业退休,转身去迪士尼扫厕所;有人 70 多岁还顶着太阳在工地疏导交通;还有人 50 多岁破产后,开着出租车穿梭在城市街头。
在我们印象里,“退休” 就该是钓鱼、跳广场舞、带孙子,但在日本,“活到老干到老” 早不是新鲜事,而是几百万老人的日常 —— 有的是为了活下去,有的是在工作里找回了退休后没有的意义。
日本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里藏着一个让人意外的现实:65 岁以上的老人总共 3625 万,其中 914 万还在坚持工作。
算下来,每 4 个老人里就有 1 个没闲着;更夸张的是 65 到 69 岁这个群体,超过一半还在上班。这不是 “个别老人闲不住”,而是整个社会的常态。
你在日本街头随便逛,很容易遇到这些 “老年打工人”:便利店收银台里,70 岁的奶奶戴着老花镜扫码;出租车驾驶座上,白发司机熟练地调导航;养老院里,60 多岁的护工帮比自己还年轻的老人擦身。
这些场景背后,没有太多 “热爱工作” 的浪漫,更多是现实的压力,但也藏着一些让人温暖的坚持。
56 岁的真山刚,现在是一名养老院护工。
在做护工之前,他换过好多工作 —— 从设计公司职员做到建筑咨询高管,开过环保材料公司,也经营过两家小酒馆,最后却落得要靠卖画糊口的地步。年过半百时,职业顾问跟他说:“恐怕只能找护工这类工作了。”
护工的活儿有多难?
每天要给老人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遇到脾气古怪的老人,还要忍受呵斥甚至性骚扰;干着最累的活,赚的钱却少得可怜,还容易落下腰伤、关节痛的职业病。
真山刚自己也直言:“当然是生活所迫啊。”
还有 50 岁的内田正治,更让人唏嘘。
他原本有家小公司,却在中年遭遇破产,不仅没了房子,还背上了债务。
上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下有在读大学的儿子要供养,他只能去开出租车。
你可能想不到,他所在的出租车公司,同事平均年龄超过 60 岁。
65 岁那年,内田正治试着退休,可每月 12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6000 元)的退休金,一半要付房租,剩下的扣掉生活费、医药费,每个月都要亏两三万日元,积蓄很快见了底。他别无选择,只能重新拿起出租车钥匙。
日本金融厅曾算过一笔账:一对 65 岁的夫妇,想安稳度过二三十年的退休生活,除了退休金,至少要存 20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100 万元)。
可很多老人根本没这么多储蓄,尤其是那些没赶上 “经济奇迹”、中年失业或破产的人,退休对他们来说不是 “享福”,而是 “断了收入来源”。
73 岁的柏耕一做交通疏导员,每天顶着烈日在工地引导行人和车辆,这份年轻人不愿干的苦差事,成了他维持生活的唯一依靠。
不是所有老年打工人都只为了钱,有些老人是在工作里找到了退休后没有的 “存在感”。
57 岁的笠原一郎,之前在麒麟啤酒做了 30 多年,因为升不上去、职场压力太大,提前退休。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家钓鱼养老,他却转身去了东京迪士尼当清洁工。
迪士尼的清洁工不好做:雨天要不停地扫积水,冬天要铲积雪,公共厕所的马桶得擦得发亮,平均一周还要清理好几次游客的呕吐物,每天要走两三万步,累得回家倒头就睡。
可笠原一郎却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快乐:上晚班能看到迪士尼的烟花,“无论看多少次都会被感动”;教小朋友用洗手液做出米老鼠形状的泡泡,能收到园区颁发的 “五星卡” 好评;有人问他 “您在做什么”,他笑着说 “我在收集梦想的碎片”。
这些细碎的瞬间,让辛苦的工作有了温度,也让他觉得 “自己还被需要”。
真山刚也有类似的感受。
虽然护工工作累,但他喜欢听老人们讲自己的故事 —— 不只是成功人士的奋斗史,还有失败的经历、衰老带来的软弱和不安。
他说:“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未来自己该如何安度晚年。”
对他来说,这份工作不只是赚钱,还是在 “提前预习自己的老年生活”。
日本老人 “活到老干到老”,不只是个人选择,还有政策和社会现实的推动。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就把退休年龄从 55 岁延迟到 60 岁;2006 年又进一步延到 65 岁;2021 年,更是出台了新版《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把 “为 65 到 70 岁老人提供就业机会” 变成了企业的 “义务”。
为什么要这么改?因为日本的老龄化太严重了 —— 劳动力不足,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一方面,企业需要有经验的老人填补岗位;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通过延迟就业,减轻养老金的压力。
可对普通老人来说,这更像 “不得不接受的安排”:要么继续上班,要么面对 “老后贫困”。
更无奈的是,日本职场的 “终身雇佣制” 早就松动了。
以前在大企业干到退休,能拿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现在很多老人做的是兼职、临时工,没有稳定的福利,干一天赚一天的钱,想退休也退不了。
看到日本老人的状态,其实很容易联想到我们自己。
现在中国的退休年龄是男 60 岁、女 55 岁(部分岗位),但随着老龄化加剧,未来会不会也面临类似的情况?
或许我们现在不用急着焦虑,但可以思考一个问题:退休后的生活,除了带孙子、养老,是不是还能有其他可能?
对老人来说,工作的意义从来不止是赚钱。
有的老人怕 “闲下来就被社会遗忘”,工作能让他们保持和世界的连接;有的老人在工作里找到 “被需要的价值”,比在家待着更开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会能给老人更多保障 —— 让想退休的人能安心退休,让想工作的人能有尊严地工作,不用为了生存被迫做辛苦的活。
日本街头那些白发打工人,有的脚步匆匆,为了柴米油盐;有的面带微笑,为了心里的小确幸。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老了” 不是人生的终点,“工作” 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重要的是,不管多大年纪,都能有选择的底气,能找到让自己觉得 “值得” 的事。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但希望那时的我们,既能从容应对生活的压力,也能在平凡的工作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