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怎样看待蒯通鼓动韩信攻占齐国?

如果不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推测,刘邦与田广合作才符合刘邦当时最大的利益。韩信发动对齐国战争之前,刘邦刚经历了成皋之围,这一次

如果不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推测,刘邦与田广合作才符合刘邦当时最大的利益。

韩信发动对齐国战争之前,刘邦刚经历了成皋之围,这一次只有他跟夏侯婴两人从成皋北门逃出,去投奔张耳、韩信的军队,成皋被项羽军夺下,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周苛被杀,韩王信被俘。

周苛是楚汉战争时期,汉军阵亡官阶最大的将领,刘邦经历了彭城之败后的第二次大败。

刘邦夺下韩信兵权之后,重新分配。他派卢绾、刘贾率二万人渡白马津,入楚地袭扰项羽,并命韩信攻打齐国。

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刘邦则与项羽在广武对峙达数月。

在这期间,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准备驻扎在巩县和洛阳一带抵抗楚军。这个时候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已经进入瓶颈期,此时发动对齐国的战争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田间拥有二十万大军,驻扎于历城,兵力强盛。其次,齐王田广宗室强大,拥有地利优势,第三,如果攻打齐国不顺利,很可能延宕日久,陷入两线作战反而会拖累刘邦。第四,韩信所率领的士兵不是汉军主力,而是赵兵“未发者”,至于这些赵兵有多大的战斗力,刘邦是无从知晓的。

“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

郦食其作为刘邦的谋士,他的话绝对是有依据的,不可能凭空乱说。

所以此时郦食其提出劝说齐国的方案才是刘邦破局的关键。

郦食其没有令刘邦失望,顺利说服齐国跟刘邦合作。

这个时候韩信还没有渡过平原津(平原津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为古黄河的重要渡口)。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这有一个上下级和时间差的问题,韩信接到的是刘邦命他攻打齐国的明确指令,而且从来没有给他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再说郦食其也没有指挥韩信的权力。

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史记·高祖本纪》

郦食其即使想要去通知刘邦,从郦食其派出使者,到使者遇到刘邦,再到刘邦下达终止韩信攻齐的命令,并派使者通知韩信,这期间的时间跨度非常长。

从临淄到刘邦所驻守的广武(今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直线距离490公里,这还不包括绕道距离。这将近1000公里的路程,刘邦根本就没有时间令韩信终止攻齐。而这也是蒯通劝韩信攻齐国所钻的最合理而又有法理依据的空隙。

站在蒯通的角度来看,郦食其与齐王达成的合作协议使齐国自以为他跟汉国进入蜜月期,此时发动袭击尤其是夜袭,不管是突然性还是在心态上都能够取得奇效。他跟韩信都可以成就不世之功,足以标榜史册,这是他作为韩信门客的责任。

而韩信此时不仅是上将军,还手握汉相国印,属于汉国二把手,承认汉齐合作也好,不承认这种合作也罢,他是拥有决断权的。

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韩信攻下齐国虽然有悖于合约,但是令整个局面更加明朗。郦食其的劝说是对于当时客观条件的最优解,韩信则是对这种最优解的深化和破冰,他偷袭成功彻底解决了齐国在楚汉之争中可能两边骑墙获利,以及可能出现破坏合作的行为,甚至在楚汉之争结束后,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

另外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如果田广答应合作,但没有放松历下军的防备,韩信还能这么轻松的成功吗?他应该得到了有机可乘的消息,对于信息的敏感才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