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白起的困局:战神的落幕,早已注定

提起白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战神”二字。他一生征战,伊阙之战扫平韩魏精锐,鄢郢之战逼得楚国迁都,华阳之战重创赵魏齐,长平

提起白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战神”二字。他一生征战,伊阙之战扫平韩魏精锐,鄢郢之战逼得楚国迁都,华阳之战重创赵魏齐,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元气尽失,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比起辉煌的军功,他与秦昭襄王、范雎的复杂纠葛,以及最终悲剧性的结局,更让人唏嘘——从魏冉被罢相的那一刻起,白起的困局,就已无解。

在魏冉担任丞相时,秦国是“将相和”的理想局面。作为决策者的魏冉,与执行者白起深度配合,司马光曾评价“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这其中离不开魏冉对白起的信任与支持。正是有了这份后盾,白起才能毫无干扰地专注于战场,抓住每一个战机,将秦国的利益最大化。就像赵国因廉颇与蔺相如的合作,得以守住胡服骑射的成果一样,“将相同心”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但魏冉被罢相后,一切都变了。白起在朝堂上成了“孤军”,而长平之战后的局势,更是将他推向了困局的核心。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四十五万精锐覆灭。白起本想趁胜追击,分三路大军直取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赵。可赵国早已洞悉秦国朝堂的矛盾,派苏代带着厚礼游说范雎。苏代直击要害:“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功盖周召吕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范雎为保自己的相位,立刻向秦昭襄王进言,以“秦兵已劳”为由,建议接受赵韩割地求和。秦昭襄王看似同意了范雎的提议,实则另有考量——他深知白起曾是魏冉的人,若白起再立下灭赵大功,自己恐难驾驭。就这样,秦军在即将灭赵的关键时刻撤兵,白起得知真相后,与范雎彻底反目,将相关系破裂。

不久后,范雎为挽回影响,再次推动灭赵计划,秦昭襄王却刻意绕过白起,派五大夫王陵出征。他既不想白起再添军功,也认为长平惨败后的赵国不堪一击。可事实远超预期,王陵在前线屡战屡败,伤亡达四千人。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能请白起出山,却遭到了白起的拒绝。

白起的拒绝,并非赌气,而是基于精准的军事判断。一方面,秦国经长平之战已元气大伤,无力支撑长期的灭赵之战;另一方面,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靠外交手段麻痹了列国,可如今赵国面临灭国危机,诸侯必然会“唇亡齿寒”,出兵相救。在白起看来,打仗要“见利速进,不利速退”,邯郸之战已无胜算,他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果不其然,后来楚国春申君率军救赵,魏国信陵君窃取兵符领兵相助,楚魏赵联军里应外合,秦军大败。而白起的拒绝,在秦昭襄王和范雎眼中,却成了“抗命”。秦军前线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怒火中烧,将白起降为士卒,迁往阴密。途中,又以“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不足之言,恐其为乱”为由,赐死了白起。

白起的悲剧,根源在于他始终没能摆脱“楚系”的标签,也在于秦国朝堂的文武之争与王权的猜忌。他是天生的战神,却不懂朝堂的权谋博弈;秦昭襄王有雄才大略,却无法放下对功臣的戒备;范雎有治国之才,却因私心破坏了将相平衡。当“将相和”的局面被打破,白起的困局便成了死局。

白起死后,秦国的开拓战略逐渐走下坡路。正如吴起所言:“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秦昭襄王早年的功业,靠的是魏冉与白起的同心协力;而失去了这份合力,秦国虽仍强,却再也难有此前的凌厉攻势。这位战神的落幕,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秦国朝堂权力博弈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