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跨越半个世纪,张学良见吕正操后,好奇询问:你咋跑周恩来那边了

文 | 观律鸣法编辑 | 翊星辰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张学

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之后,备受他信任的将官吕正操,深知蒋介石不会再放张学良出来了。

而在1991年,吕正操在得知张学良离开台湾去美国的消息后,心里万分激动,想要去见张学良。

对于吕正操来说,张学良不仅有知遇之恩,还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于是历经54年的时光,两位老人在美国重逢了。

见面后,张学良突然对吕正操说了一句:“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了?”

吕正操微笑着说:“老校长,一切说来话长啊……”

立志报国

吕正操,1904年1月4日出生在辽宁海城,家庭贫寒,不过他的父母并未因此而忽视对他的教育,因为只有读书才会有未来。

这一点还真没错,吕正操后来之所以会受到张学良的欣赏,正是因为他的才华,而且踏实可靠,在乱世中也是难得的。

吕正操长大后参军,是因为他看到了日军的残暴行径,他看到日本人闯到自己的村里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要不是他家人把他藏的好,估计也要惨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身边也有亲人和朋友被日本人杀害,昨天还见面说话呢,今天就天人永隔了,这让吕正操的心里十分痛恨日本人。

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正操”,立志长大之后一定要去当兵,要学习本领打倒日本侵略者。

这一点和张学良一样,张学良对日本人有两恨,一是日军侵华,妄想侵占我国领土;二是日军杀了他的父亲张作霖,日本人当初为了除掉张作霖没少下功夫,最后直接将张作霖给炸死了。

张作霖被称为“东北王”,他一死,张学良也没能抵挡多久,日本就侵占了东北,进而侵犯整个中国。

还有让张学良痛恨日本人的一点是,日本人居然阻碍张学良下葬张作霖,所以张学良是十分痛恨日本人的,誓要与日军在战场上见个高低,可惜张学良最终还是没能做到这一点。

1922年,18岁的吕正操在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下,加入了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卫队旅。因为远房亲戚告诉他,张学良的部队重用认识字的青年。

张学良年纪轻轻可谓是英气逼人,那时的吕正操根本没想过以后会走到张学良的身边,因为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文书,根本不起眼,那又是什么时候得到张学良注意的呢?

吕正操有才华

吕正操虽然文化水平不是那么的高,但人很聪明机灵,尤其是写的一手好材料,字也漂亮,这让张学良眼前一亮。

那个年代文盲偏多,能读过书都是好的了,更何况还有如此写材料的水平,张学良便记住了吕正操的名字。

后来在偷偷考验了吕正操几次之后,张学良认为这人能堪大用,便将吕正操提拔成了他的副官,同时还兼任秘书,一时间,都知道吕正操是张学良身边的大红人。

在工作中的交流,让他们两人越来越熟悉对方,越熟悉,张学良就越欣赏吕正操,认为吕正操很有文艺气质,还敢和张学良讨论政治,且直言不讳,这很难得。

于是张学良决定要好好的培养吕正操,派他去了东北讲武堂进一步学习,因为只有从这个学校里毕业了,张学良才能在以后对吕正操委以重任,升他的官职。

这个时候,张学良正好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吕正操知恩图报,他感激张学良的知遇之恩,所以后来称呼张学良为“校长”。

在这个学校里,吕正操学习到了许多东西,还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他也提升了不少,毕业后,一回到东北军就被张学良委以重任,张学良也感觉到了吕正操已经是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官了。

那时张学良有个头疼的问题,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不肯坚决抗日,这让一心想要抗日的张学良有些着急。

于是在1936年,爆发了“西安事变”,蒋介石只好答应抗日,事情办成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听到这个消息后,吕正操反对张学良这样做,告诉他这一去很可能不会再回来,但张学良不听,他说他为何敢“扣留”蒋介石?就是为了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不把蒋介石赶快送回南京,将会引起更大的内乱,那他就会成为万世不赦的罪人。

张学良此举正是为了国家不顾自己的生死荣辱了。

果不其然,蒋介石很是痛恨张学良的所作所为,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一软禁,让张学良心里留下了两个遗憾。

第一个是未能亲自去父亲张作霖的坟前上香磕头,这一点张学良至死都没有达成心愿。第二点,就是没能亲自上战场打日本鬼子,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张学良一不在,东北军很快成为了一盘散沙,最后就地解散,各奔东西,吕正操想了许久以后该怎么走,因为他要上战场杀鬼子的志向不能放弃。

所以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执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率领自己手下部队脱离东北军,在敌后抗战,因为能力出色,思想过关,在1937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张学良被软禁的那么多年里,吕正操从未忘记过张学良,也从未说过张学良一个“不”字,所以在1991年听说张学良去美国的消息时,吕正操心里是有些兴奋的。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闻名海内外,组织得知他到美国的消息后,有意派人跟他接触,但又不是谁都能去的。

因为张学良的身份太过敏感,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过度关注,干什么都会很容易被人与政治挂上钩,所以组织特意挑选出了几人,但再次思考一番之后,最后还是一致认为,吕正操最为合适。

吕正操与张学良关系不错,同时吕正操还是开国上将、党内元老,政治经历也清白,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最合适的。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吕正操也担心张学良不会见自己,想让自己的女儿去美国探口风,得知张学良愿意见自己时,87岁的吕正操便漂洋过海的去了美国。

时隔多年再见面

1991年5月29日,吕正操准时到达约定的地点,他们如今都是花甲老人了,彼此都经历了太多,好友时隔半个多世纪重聚,一时间竟都是沉默的,因为话太多,反而不知该从何说起……

张学良缓缓的伸出双手,吕正操赶忙握住手,眼神中充满欣慰,因为彼此都还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了三次谈话。

第一次,他们在叙旧,问了问彼此这么多年的经历,回忆回忆从前。第二次,他们明显更加放松了,话题谈的更深入了一些,这时张学良突然问吕正操:“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听后,缓缓道来当年的事情,他说当年一听说张学良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他就知道张学良不会再回来了,之后东北军就散了。

他回到部队后接到了党下来的指示,便脱离了东北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最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学良听后点了点头,随后就说了一句深感遗憾的话:“可惜,你们打日本,我没能上战场,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这个。”

吕正操听后立刻反驳说:“老校长,你不能这么说,你不是罪人,你对国家是有大功的,你这句话我可不认。”张学良听完这话笑了起来,那感觉就还如之前和吕正操聊天的时候一样,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两人第三次交谈,就要到了分别之际,都深知这或许就是最后一面了,吕正操拿出了出国前,邓颖超交给他的信,让他转交给张学良,张学良看完后,写下了一封回信,主要意思是以后若是有机会,他必然会再返回故土。

最后,两人紧握双手,不禁红了眼眶,他们知道可能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但却都保持着这个期望,这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也是他们的缘分。

最后虽然他们的站位不同了,但想要保家卫国的心都是一样的,不管他们站在哪个位置上,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忠诚于国家。

信息来源:

吕正操:最长寿的百岁开国上将,威震冀中的传奇抗日名将,张学良晚年最想见的两人之一 河北共产党员 2024-10-16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