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比如:
“你这房子多少钱买的?”
“你一个月挣多少?”
“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你老婆怀不上,去医院检查了吗?”
……
听到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心里都不想回答,可嘴上却还勉强笑着,甚至不由自主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事后懊恼不已,觉得说太多了。
自己懊悔没用,因为就是有一些人,以打听别人隐私为乐,你只要开个口子,对方就问个没完,之后还给你传的人尽皆知。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再也不敢问!
先来聊聊,为什么有人总爱打听隐私?
爱打听隐私的人主要有三种心态:
一是控制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无秘密可言。”
那些热衷于打探他人隐私的人,往往通过获取信息来获得对他人的优越感和控制感。你的信息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筹码。
二是填补内心空虚。有些人生活乏味,缺乏自我价值感,于是通过搜集他人隐私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把这些信息作为社交货币和谈资。
三是隐性攻击。
在看似随意的闲聊中,打探隐私其实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攻击行为,试探你的边界和底线。
该如何应对呢?学学这3招:
1、反问锚定法——把问题抛回去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一招。当别人问你隐私问题时,不要直接回答,而是立刻反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回去。
比如:
有人问:“你每个月赚多少钱?”
你可以微笑着反问:“怎么,你是想转行吗?那你觉得在这个行业,多少薪资才算合理?”
有人催婚:“你怎么还不结婚?”
你可以笑着回答:“看来你很关心我,怎么,想借给我多少钱呀?”
这一招的心理学原理叫做“锚定效应”——你通过反问,把对话的焦点重新锚定在对方身上。
突然间,他们从提问者变成了需要回答问题的人,这种角色转换会让他们立刻感到不适。
大多数人打听隐私时都抱着一种不负责任的好奇心,一旦焦点回到自己身上,他们就会退缩。
知名作家三毛曾说:
“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因为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你给他任何一种答案,都是在他意料之中的。”
2、模糊转移法——不给具体答案
当反问法不太适合时,你可以使用模糊转移法,给出一个听起来像回答,实际上什么都没说的答案,然后迅速转移话题。
说白了就是,看似什么都回答了,但实际什么也没说。
比如:
问:“你这房子贷款不少吧?”
答:“现在的房价都这样啊!对了,你最近不是去旅游了吗?玩的怎么样?”
问:“你和你老公怎么了?”
答:“老样子,每对夫妻不都这样嘛!你老公上次那个事情最后怎么解决的呀?”
这一招利用了心理学中的“信息缺口理论”,人们总是倾向于填补知识空白,但当这个空白被一个看似完整实则空洞的答案填满时,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暂时得到满足。
人性就是这样,对于明确拒绝的信息会穷追不舍,但对于模糊不清的回应却往往不再深究。
想想《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她面对各种敏感问题时,总能用得体的方式回避实质内容,既不失礼,又保全了自己的隐私。
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
3、设定边界法——明确但礼貌地划清界限
当前两招都不奏效时,你需要使用最直接的方法,明确设定边界。
这不是让你粗鲁地回怼,而是礼貌而坚定地表达你的立场。
比如:
“感谢你的关心,不过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更想聊点别的。”
“这个问题有点私人,我一般不和别人讨论这个话题。”
不用觉得这样说会尴尬,因为明确的心理边界不是隔阂,而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必需品。
那些真正尊重你的人会理解并尊重你的边界;而那些因为你设定了边界就离开的人,本来就不值得留在你的生活中。
所以说,从今天起,当再有人打听你的隐私时,别再傻乎乎地和盘托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