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体检报告单上,有没有一个悄然升高的箭头,却被你默默忽略了?
这个被许多人轻视的指标——血脂,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一道健康警报。将我们的血管比作滋养全身的河流,那么长期摄入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食物,以及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习惯,就如同不断向河中倾倒“油脂与垃圾”,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若不加以干预,这些物质会逐渐堆积、堵塞血管,最终损害多个器官功能。据统计,全球约39%的成年人受血脂异常困扰,而我国患病率更是高达40.4%!
一 血脂异常带来的全身性危害
血脂是反映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水平,血脂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是血脂指标中关键的因素,俗称坏胆固醇、它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 冠心病:
由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血管内皮,形成脂质并逐渐发展为斑块,如果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堵塞,研究表明LDL-C每升高1mmol/L,冠心病发病的几率增加50%。
2 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若斑块脱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并可能导致脑血管堵塞。血脂异常在所有脑卒中病例中占比达到60%至70%,并且导致的致残率较高。
3 外周动脉疾病:
增加外周疾病风险血脂异常导致下肢动脉狭窄,行走困难,严重者可发生肢体坏死。
4 急性胰腺炎:
甘油三酯过高会游离出脂肪酸,是急性胰腺炎的高危因素,它会损伤胰腺细胞,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
5 脂肪肝与肝硬化:
60%~8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血脂异常,LDL-C过高导致肝脏脂肪不断沉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6 慢性肾脏病:
脂质在肾小球中沉积,长期造成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从而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
7 视网膜病变:
血脂过高会使视网膜血管中的脂质渗出,从而使黄斑变性的几率增高。
8 认知功能障碍:
胆固醇含量高,促使β-淀粉样蛋白大量聚集,从而导致认知能力的降低。
二 血脂异常患者如何干预?
轻度的血脂异常可以通过运动、控制饮食来调节恢复,而一些血脂异常伴有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患者,医生会建议服用常规的降血脂药物,
1 血脂异常患者的饮食建议:
✓减少动物内脏,动物油,油炸食物,奶油,棕榈油(饱和性脂肪丰富,反式脂肪含量高)。
✓控制糖盐摄入,限制吸烟,限制饮酒。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优选亚麻籽油、橄榄油、深海鱼类、坚果类等。
✓补充膳食纤维:燕麦、糙米、红薯替代精米面。
✓选用优质蛋白:鱼虾、去皮禽肉,豆制品,脱脂奶等,营养丰富。
2 降脂药物的选择:
需根据异常类型、患者耐受情况等制定方案,常用药物包括:
(1)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DL-C水平(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并具有抗炎和稳定斑块作用。可能造成肌肉酸痛(有溶解横纹肌的危险),肝功能不正常,需要长期监护才能长期使用。
(2)贝特类:对LDL-C作用较弱的贝特类(如非诺贝特)降甘油三酯(TG)效果突出。
(3)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LDL-C水平。
(4)新型药物:降血脂药物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适用于不耐受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小分子RNA干扰药物(如英克司兰),使LDL-C水平下降。
三 血脂管理误区:
❌瘦人不会血脂高:体脂分布比体重更重要,15%的正常体重人群存在代谢异常。
❌长期以素食为主可以降低血脂: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精致碳水化合物也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
❌盲目服用保健食品:目前多数保健品缺乏降脂循证依据,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专家提醒: 血脂异常虽隐匿,但若不加以控制可引发多重病变,必须早筛早管。牢记“管住嘴、迈开腿”,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才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风险,守护长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