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IP的国产突围:AI芯片架构的复用革命——芯原、寒武纪、芯动科技

——芯原、寒武纪、芯动科技的三极协同与中国AI芯片的架构重构导语|底层IP,决定了AI芯片的演化速度在AI算力浪潮中,

——芯原、寒武纪、芯动科技的三极协同与中国AI芯片的架构重构

导语|底层IP,决定了AI芯片的演化速度

在AI算力浪潮中,芯片性能的瓶颈早已不在晶体管数量,而在架构设计与IP复用能力。过去二十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资源集中在EDA工具与IP核心模块,而这正是中国AI芯片产业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被卡环节”。

如今,一场以“IP自主化”为核心的底层革命正在展开。芯原股份、寒武纪、芯动科技,正成为中国AI芯片IP生态的三大支点,推动产业从“授权依赖”走向“架构创新”。

一、行业逻辑:从授权依赖到架构重构

在传统芯片设计体系中,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构建芯片架构的“模块积木”。一个AI SoC芯片往往需要上百个不同类型的IP模块——包括计算核、接口控制、高速互连、存储控制等。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单个高性能AI芯片项目的IP授权成本平均占设计总成本 25%–35%;授权周期、兼容性与生态封闭问题,成为创新速度的最大瓶颈。

因此,IP不只是设计元素,更是产业竞争的“结构性门槛”。谁掌握IP,谁就掌握了创新的主动权。

二、芯原股份:通用IP的“者”

芯原股份(VeriSilicon)是中国最具系统化IP能力的企业之一,被业内称为“中国版Arm + Synopsys的结合体”。

1️⃣ 技术路径

芯原以**“硅平台 + 可复用IP库 + 客制化设计”**三位一体模式著称。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拥有超过 1,500项IP模块,涵盖接口、视频、AI加速、模拟信号等领域;提供“IP授权 + SoC设计 + 流片协同”的一站式平台服务;与中芯国际、台积电、格芯等代工厂建立长期工艺协同。2️⃣ 生态逻辑

芯原不是单一IP公司,而是一个IP平台生态构建者。它通过统一的接口标准(如PCIe5.0、DDR5、USB4)让AI芯片厂商可以直接在其IP库中“拼装”定制芯片。

3️⃣ 产业意义

芯原的崛起,使中国AI芯片产业首次具备模块化复用能力。这意味着设计周期可从18个月缩短至10个月以内,研发成本下降约30%,大幅提升创新迭代速度。

三、寒武纪:专用IP的“算力创新者”

寒武纪的核心竞争力,不在通用CPU,而在自研的AI加速IP——MLU(Machine Learning Unit)。这是一种面向深度学习的专用计算架构,其底层IP可嵌入不同场景芯片中复用。

1️⃣ 技术逻辑

MLU 架构的核心是“张量计算阵列 + 指令调度优化”,能在相同算力下实现更高的能效比。寒武纪的 MLU 核可被授权给其他厂商,用于推理或训练芯片设计。

MLUv02–v07 系列已在数据中心、车载SoC、边缘AI模块中广泛使用;其 IP 授权模式类似Arm,但更适应国产EDA与RISC-V生态。2️⃣ 创新价值

寒武纪通过IP复用实现了“垂直整合与水平授权并行”:既能支撑自身AI芯片业务(思元系列),也能通过授权模式促进国产AI SoC生态的扩展。

中国信通院报告指出:寒武纪MLU IP在AI推理芯片设计环节的渗透率已达25%,成为国内AI计算IP的主流标准之一。

3️⃣ 产业逻辑

寒武纪的定位是**“专用算力IP输出者”**,在AI加速核层面形成了与Arm、NVIDIA异构并行的生态路线,推动国产IP从“兼容”走向“创新”。

四、芯动科技:RISC-V架构的“开源加速者”

芯动科技(Innosilicon)是中国RISC-V产业化最早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高速接口IP和GPU IP的重要参与者。

1️⃣ 技术路径

芯动聚焦于RISC-V通用处理核 + GPU/接口IP集成设计:

推出自研 RISC-V CPU 核(Dragon 系列)和 GPU 架构(Fenghua 系列);拥有高速互连(SerDes、PCIe5.0/6.0)、HBM3控制器等核心IP;与寒武纪、华大九天等企业形成EDA/IP协同验证链。2️⃣ 开源生态逻辑

RISC-V 的开放架构使芯动科技成为国产IP生态的“标准接口层”:

其 CPU 核可与寒武纪的AI加速IP并行运行;同时兼容芯原的接口IP与SoC平台,构成互补生态。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5年RISC-V在国产AI芯片设计中的采用率已达35%,芯动科技在其中占比超过40%。

3️⃣ 战略定位

芯动科技代表着国产IP的“通用开放路线”,为中国AI芯片产业提供了开源架构+高速接口的底层基础。

五、三极协同:中国IP产业的结构化崛起

生态层

企业

技术角色

战略定位

通用层

芯原股份

高速接口 + 系统平台

IP生态中枢

架构层

芯动科技

RISC-V + GPU + 互连IP

开源协同

专用层

寒武纪

AI加速核 + 算力优化

算力创新引擎

三者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形成互补的国产IP三角:

芯原提供“系统通用性”;芯动输出“开放架构力”;寒武纪引领“算力创新力”。

这种结构意味着中国AI芯片设计正从依附式创新 → 体系化协同创新的转变。

六、趋势判断:IP自主化的三年窗口期

2025–2027 年将成为中国IP产业的关键三年。趋势可以概括为“三化”:

1️⃣ 标准化: RISC-V 与国内SoC平台的兼容率持续提升, 国产IP正在形成统一生态接口。

2️⃣ 生态化: 芯原、芯动、寒武纪等厂商的IP正被国产EDA工具全面适配, 形成“设计—验证—制造”全链条协同。

3️⃣ 智能化: AI驱动IP自动优化(AI-IP)开始出现, 未来IP模块将具备自学习与自动参数调优能力。

赛迪顾问预测,到2027年国产IP的市场份额将突破50%,形成全球第二大AI芯片IP生态。

七、产业意义:从“制造优势”到“架构优势”

国产EDA和IP的突破,让中国AI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制造层”上升到了“设计层”。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代表中国在AI算力体系中,开始具备独立定义架构的能力。

未来的AI芯片竞争,不再是“堆算力”,而是“设计速度 × 生态复用 × 架构创新”。这正是国产IP革命的战略价值。

结语|你怎么看?

芯原、寒武纪、芯动科技构成了国产AI芯片IP的三极协同:一个掌握通用接口,一个开放架构核心,一个创新算力逻辑。这不仅是“替代”,更是一场底层设计哲学的重塑。

你认为未来三年,谁将率先成为中国AI芯片IP的“标准制定者”?

关注我【硬科技趋势观察官】,每周深度拆解国产AI芯片、光模块与算力产业最新进展,用数据看趋势。

#AI芯片 #算力 #光模块 #国产替代 #产业观察 #硬科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