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
这是甘肃日报近日在报道甘肃省强省会行动推进大会时,开篇的第一句话。
和前阵子的四川一样,甘肃这一次同样毫不保留、大大方方地向全世界宣布,全力发展省会兰州。
不过,和四川全力打造成都的诉求不同。
成都已经登上了超级城市赛道,四川省在9月末发布的《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让成都人均提上去,不仅总量强,人均也要强。
而甘肃的强省会,仍在起步阶段,目的很干脆:
让兰州强大起来,让兰州成为“头雁”。
甘肃省在推动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上的原话是:
兰州市要在强省会行动中当好“领头雁”,辐射带动其他市州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早在2023年,甘肃就公开宣布了强省会战略。这一次,力度更大,行动更彻底。
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推动强省会行动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这一次,甘肃省宣布,要从产业、城市、开放、民生、治理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做强兰州。
其中重中之重的是强产业,这是省会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兰州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走在前列,要做强工业“硬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也要做优农业“特优势”,还要激活现代服务业“软实力”。
产业强了,经济“蛋糕”才能做大,就业岗位才能增多,人口吸引力才能提升,省会的首位度才能真正提高。
02 | 强则兼顾,弱则核心对于甘肃此举,本号深以为然。
这也是本号一直以来的观点。
本号在强调“强省会好,还是均衡发展模式好”的问题上,一直以来都是八个字:
强则兼顾,弱则核心。
很多人认为,强省会是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压榨。
但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对于内陆省与自治区来说,唯有强省会才能有盼头。
强省会与均衡发展,无所谓好坏,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强省会与均衡发展,只是地区发展不同时代、不同实力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强省会与均衡发展,都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浙江、辽宁的均衡模式,都是时代选择的结果。时代选中了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大连为计划单列市,时代成就了东莞、佛山、苏州、无锡、泉州、南通、烟台、温州等明星地级市。
时代更选中了上海成为东方明珠,在它的带动下,苏南地区都是个顶个的高手,南京很难拥有绝对话语权。
内陆省与自治区,大多都是走强省会路线,也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因为改革之后,沿海作为对接世界的第一线,思想率先解放,产业率先崛起,而中西部则要慢一拍乃至两拍。
产业崛起的沿海,疯狂吸引内陆人口。内陆地区为了抵御这种虹吸,只有将有限的政策、资源倾斜给省会或首府,壮大省会与首府,才能对冲这种虹吸。
本号不久前写过一篇虹吸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哪里的外地人最多?(点击标题即可查看),文章根据四大一线城市统计局公布的七普数据,梳理了一下一线城市虹吸的人口情况。
北上广深四一一线城市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共虹吸了外省人口4071.56万人。
其中广东省去往一线城市的人口最多,广东省在扣除广州户籍人口、深圳户籍人口之后,广东其他19个市总共有886.74万人去了一线城市。当然广东省去的一线城市是自家的广州和深圳,广东省去往北京、上海的人口只有21万,所以绝大多数并不算外流。
抛开广东来看。
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河南省仅去往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就有397.7万人,安徽有304.3万人,湖南有282.9万人,广西有244.3万人,河北有236万人。
四川省去往一线城市的人口只有182.2万人。而四川省的常住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五,试想一下如果四川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成都,去往一线城市的规模大概率会比湖南多。
湖南若不走强省会路线,若没有一个已经强大起来的长沙支撑,广东的湖南人恐怕会远远多于500万。
此外,强省会的另一个作用在于,省内能够有城市跻身一流城市,去争夺顶端资源。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神雕中,丐帮能够上位,成为第一大帮派,依靠的不是人数,而是帮主的武功,乔峰、洪七公,都是顶尖高手,黄蓉也是女中翘楚。而到了倚天中,同样规模庞大的丐帮已经不入流,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没有丐帮的身影,是因为帮主无能。
所以说,一个省要提升存在感,必须让省会出圈。只有省会出圈,才能在头部城市中卡位,为省内争取到好的资源。
同时减轻全省人口被外省虹吸的压力。
如果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资源也会绕道而行,就像江西、山西、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一样。
处在地级市角度来看,强省会不利于它们发展,但从全省战略高度来看,如果均衡发展,那只能是大家一起穷,强省会是最适合的战略。
不过,2020年之后,由于顶层设计上对地区发展战略做出了重新规划,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对城市发展的侧重点,做出了微调。
随之,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诞生,省会分权时代来临。
省会壮大的差不多的地区,应该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让全省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比如成都、武汉的GDP已经超两万亿了,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势能。这时候,想要推动四川、湖北往前发展,就不能再继续无休止壮大省会,而是得适度均衡,开启双核乃至多核。
东南沿海经济强省,无一例外都是双核乃至三核。
广东有广深双核,还有佛山、东莞两大万亿级别城市助攻。江苏更是如此,13个城市号称十三太保,江苏省内无弱市。浙江有杭州、宁波双核。山东有青岛、济南组成的双核。福建有福州、厦门、泉州三核心。
这些优秀的成功案例在前,四川、湖北等已经成长起来的大省,也到了该双核的时候。
当然,不得不说,我们做事总喜欢一窝蜂。
很多地区其实还达不到“有条件”,完全没必要设立省域副中心。
比如自行指定省域副中心的广西、甘肃、云南、吉林等地。
这些省与自治区的省会与首府,GDP尚未过万亿,自身还没有壮大起来,走强省会与强首府路线更妥当,先把省会与首府的武功练好,等到能打时,才是寻求均衡的时机。
甘肃为强省会再次正名,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03 | 强省会,是弱省最大的体面目前兰州的首位度不算高也不算低。
今年5月份的时候,本号根据行政级别、经济首位度、老大与老二差距总结了内地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话语权强弱,得出的结论是:
综合城市级别、首位度、老大与老二差距三个角度来看,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话语权最强的,非成都、长春、武汉莫属,尤其是成都、长春。
这三个省会都是省内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长春首位度超过了50%,成都、武汉的首位度也超过了三分之一。
成都是绵阳的5.41倍,长春是吉林的4.67倍,武汉是宜昌的3.41倍。
话语权最弱的则是石家庄、南京、济南、呼和浩特、广州。
五个城市的首位度均是倒数,GDP均不是省内第一,与老二差距都较大。
尤其是石家庄和呼和浩特,城市级别还低,只是地级市。
兰州介于它们之间,经济首位度28.8%,超过了四分之一,但不到三分之一。
可以看到,省会经济首位度位列前十的地区,基本集中在西北、东北、中部和西南,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弱省,尤其是西北。
西北五省区中,除了新疆,其余四个省区的省会经济首位度均在十强之列。
西北地区广袤无垠、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全国经济最弱的几个省,基本都在西北、西南。
全国工业实力最弱的几个地区,也基本集中在西部。
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后人口大规模越过胡焕庸线,流向东南沿海。
有限的产业若不集中在省会与首府,不强省会强首府,对于缺钱、缺产业、缺人才、缺环境的西北地区,如何才能招架得住东部的人口虹吸?
当然,即便强省会强首府,对于在发展上处在天然劣势中的西部地区,依旧难以改变人口外流的形势。
但,本号认为,西北地区各省区的强省会,不是为了吸引东部人口,因为根本吸不动。
也不是为了已经离开的人,而是为了留下来的人活得更有尊严。
让愿意留下来、被迫留下来的人,在强省会战略之下,能够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找到相对好的工作,过上相对便捷、舒适的生活,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
能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省一个自治区最大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