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明星不同,赵丽颖从不掩饰野心,也拒绝“卖惨”。被全网黑“没教养”时,她沉默拍戏;离婚后,她迅速投入工作,用《风吹半夏》拿下飞天奖视后。
出身草根、学历低、资源匮乏,却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烂牌打成了王炸。赵丽颖承认自己“没有退路”,她努力的样子像极了职场里那个埋头苦干、最终用业绩打脸所有人的同事。她说:“爱情会变,但事业忠诚”。这句话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痛点—唯有握紧的筹码,才是安全感的来源。
1. “我没有靠山,我自己就是山”赵丽颖曾说:“我没有靠山,我自己就是山!我没有天下,我自己打天下!”。这句话精准踩中了打工人的核心痛点:资源匮乏下的孤勇。出身农村、中专学历、做过销售助理的赵丽颖,起点不高,跟现在大多数“小镇做题家”相比甚至会更低。
19岁参加《雅虎搜星》时,虽说成为冯小刚组的冠军让她有了一点关注度,冯小刚对她的评价却是“愣乎乎的”,带着一股“傻劲”签约华谊,但无资源无名气的她成了公司里最边缘的“小透明”,只能演丫鬟、女儿这类龙套角色,月薪两三千,演戏的样子连导演都直言她“不会演戏”,圆圆的脸也被认定“演不了主演”。

赵丽颖刚进入娱乐圈的处境像极了职场中的打工人——没有名校光环、没有背景加持,只能靠加班、考证、主动揽活来证明自己。赵丽颖说:“如果别人用标签定义我,我就用角色撕掉标签。”从《陆贞传奇》到《风吹半夏》,赵丽颖用7年龙套生涯换来自己事业上的爆发,而打工人则是用无数个深夜加班换来升职加薪。
2. “别让我抓住机会,一旦有,我一定会拼命抓住”打工人最怕的“温水煮青蛙”正如职场中,许多人困在重复性工作中,既害怕“35岁危机”,又不敢跳出舒适区。赵丽颖的工作历程就是一部“抓住机会”的教科书。在华谊跑龙套时,没人带她,她就主动观摩老戏骨表演,甚至被导演骂哭后也没有放弃,反而连夜研究剧本。2013年,她争取到《陆贞传奇》的女主,因圆脸被嘲“土气”,导演建议她削骨垫下巴,她却坚持:“身体是爸妈给的,不能乱动”。这像极了打工人遭遇的“职场PUA”——领导画饼、同事排挤、年龄歧视。赵丽颖的策略是:少抱怨,多做事。她曾说:“我弱了,所有困难就强了。”面对外界的质疑,她直接喊话于正:“您若觉得我行,不整容也能行!”结果,这部剧让她一夜爆红,成为“收视保障”,也让她证明了圆脸也可以当主角。

打工人或许没有她的光环,但可以学习她的“屏蔽力”:与其纠结他人评价,不如用业绩碾压质疑。打工人的焦虑往往源于“能力配不上野心”,那就完善自己的同时,抓住每一个递到手里的机会,机会不是等来的,是拼出来的。职场中,一个项目、一次晋升可能决定命运。
3.“人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这样活着才有意义”赵丽颖的转型之路,堪称“打工人天花板”。凭借古偶剧《花千骨》登顶流量巅峰后,她并未沉迷“舒适区”,而是主动挑战现实题材。《幸福到万家》中,她素颜出演农村妇女何幸福;《风吹半夏》里,她化身钢铁行业女强人;电影《第二十条》中,她甚至零台词饰演聋哑母亲,仅靠眼神和肢体语言打动观众。长期重复性的工作让她陷入到“温水煮青蛙”的困境中。另一方面,长期高强度工作让她患上脑血栓、心脏衰弱、腰椎永久损伤,医生警告“身体像老太太”。这戳中了打工人的另一重焦虑:拿命换钱,还是保命躺平?
正如打工人面对行业变迁时的挣扎——是守着“稳定”躺平,还是冒险转型?即便看似稳定的岗位也可能因行业衰退或大龄裁员遭遇收入剧烈波动,这种被动依赖外部环境的安全感,反而可能因缺乏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积累,导致长期风险,"稳定不是不变的状态,而是应对变化的能力",与其一直害怕,不如主动出击。毕竟“人总要走出舒适圈,活着才有意义”。
赵丽颖的“打工人哲学”:清醒、狠劲、不卖惨赵丽颖的逆袭,不是“爽文模板”,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破局样本。她没有杨幂的资本运作能力,也没有周迅的天赋灵气,但她用“打工人”的笨办法——坚持、死磕、不服输,完成了从农村妹到顶流女王的跨越。她的每一句“狠话”,都精准踩中打工人的生存逻辑:没有背景就自成靠山,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没有退路就杀出血路。她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每个打工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在996中挣扎,在KPI中焦虑,却始终相信“努力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