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江苏的制造业老板和我吐槽,他公司里有一位40多岁的女经理,跟了他十几年,业绩不错,但就是“太能作”——作天作地作空气。
她童年不幸,父母离异,各自组建家庭,她从小跟着奶奶长大。青春期开始就和整个世界为敌,在学校和老师吵,回家和母亲闹。她总觉得自己最正确,全世界都欠她。
前几年,公司业绩好,她业务能力强,但就是和同事处不来,总觉得别人在排挤她。她手下的员工像走马灯似的换,留不住人。这位老板出于惜才,一直容忍,还给她更高职位。
谁知她变本加厉。
开始迷信“大师”,花巨资请回各种“风水宝物”;沉迷上各类“成长课程”,每个讲师都被她奉若神明,但热度不过三个月,就开始贬低、疏远,甚至放弃。
更可怕的是她的感情生活——离异之后,跟不同的男人迅速热恋,又迅速分手,甚至还跟明知道就是来约炮的男人一夜情,连合作方、客户都不放过,甚至还招惹有妇之夫。
但是,对方一旦对她动真情,或者进入长期关系,她立刻觉得“这男人不过如此”,转而寻找新目标。
其实这样的女性,我们多少都遇见过,甚至身边就有——
她们不论职务高低,有钱没钱,都仿佛是一个“能量黑洞”,不断吸取身边人的精力和耐心,以及他们的人脉和资源,直到把身边爱她的人都拖垮。
01她们是谁?为什么一副“众人皆蠢,唯我有智”的样子
这种女性往往有一些共同特点:
1、童年缺乏良好教养,性格任性乖张。小时候与父母对立,长大后与师长伴侣对立。简单说,谁爱她,她就反抗谁。
美其名曰“追求自由、反抗控制”,实则是亲密关系恐惧症。当感受到真诚的关爱时,她会莫名恐惧,进而贬低、伤害关心她的人。
2、永远自己正确,错误都是别人的。她们的人生道路上充满碰壁、吃亏、甚至负债被骗,但从不反省自身问题,总是归咎于他人不够好、环境太恶劣。
3、迷信“救世主”,不停更换崇拜对象。她们总期待出现一位“贵人”或“老师”来拯救自己于水火。但每当被崇拜者对她付出真心后,她立刻觉得“这人也不过如此”,转而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4、人际关系虚假复杂。她们可以和自己根本看不上的“闺蜜”天天腻在一起,背后却把对方贬得一文不值;对异性永远追求那些对她爱理不理的,一旦对方真心投入,她立刻失去兴趣,开始见异思迁。
5、内心永远孤独缺爱,情绪极不稳定。她们可能前一秒嚎啕大哭,后一秒开怀大笑,让身边的人无所适从。
02为什么她们会成为这样?因为她们被“不安全依恋”绑架一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人格模式往往源于童年期的“不安全依恋”。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指出,童年期孩子与照顾者的关系模式,会成为其一生人际关系的蓝图。
如果童年缺乏稳定、安全的爱,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
她们内心渴望亲密,但当亲密来临时又恐惧不已,本能地逃避和破坏。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更加直观——
当幼猴面对布做的“代理母猴”和铁丝做的“带奶瓶母猴”时,即使饥饿,它也更多地蜷缩在布妈妈身边。
这说明,灵长类动物的需要远不止食物,更重要的是身体的触碰和安慰。
而那些童年缺爱的人,就像从未体验过“布妈妈”温暖的小猴子,一生都在寻找那种安全感,却又因从未体验过而无法识别真正的温暖。
当真正的关爱降临时,她们反而觉得陌生和恐惧,于是拼命破坏,重新回到那种“求而不得”的熟悉状态中。
03她们如何消耗他人?一场无止境的情感透支
与这样的女性相处,无异于一场情感上的慢性自杀。
她们是情感的无底洞。无论你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关怀,都永远不够。今天她可能因你的某句话将你奉为人生知己,明天就可能因另一句话将你贬为卑鄙小人。
她们常常缺乏边界感。凌晨三点的电话、八小时的哭诉、工作中的不断打扰...对她们而言都是理所当然。你的时间、你的生活、你的情感,都是为她服务的资源。
她们扭曲事实,制造对立。她们会把你卷入莫名其妙的人际纷争,让你为她“站队”。不知不觉中,你发现自己疏远了原来的朋友,得罪了曾经的伙伴,只为了满足她那永无止境的“被拥护感”。
她们是情绪的“埃博拉病毒”。低气压、突然的哭泣、莫名的愤怒、夸张的笑声...极强的传染性和破坏力,能把整个团队、整个家庭的氛围搞得乌烟瘴气。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样的员工或伙伴尤为危险。
她们通常看起来“能力很强”,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天才”,但她们带来的内耗往往远超其贡献。
乔布斯自己早期也曾因性格乖张吃过亏——1985年,他因管理风格过于情绪化而被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才华,更取决于性格和情绪稳定性。
04为什么要远离她们?你的善良可能成为她们堕落的催化剂
面对这样的人,许多人最初会抱着“拯救者心态”,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对方。
这种想法很危险。
你的包容,可能成为她变本加厉的许可证。你的理解,可能被她解读为对她错误行为的认可。你的支持,可能让她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真正的善良,有时意味着设立明确的边界,甚至选择离开。
孔子曾说:“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意思是在开始交往时不谨慎,事后后悔,唉,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你的精力是你最宝贵的资源,一旦被情感黑洞吞噬,你的事业、你的家庭、你的生活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2018年,硅谷知名投资人、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提出:“创业公司最大的陷阱之一,就是早期团队成员选择不当。一个负能量的成员,无论能力多强,都足以拖垮整个公司。”
他进一步解释:“技术能力可以培养,工作经验可以积累,但性格和情绪稳定性往往难以改变。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压力测试,会放大团队中的每一个裂痕。”
05如何识别并应对?设置“情感防火墙”
如果你发现身边人有以下特征,请提高警惕:
1、永远把自己视为受害者,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2、极度崇拜某个人,又毫无征兆地极度贬低同一个人;3、对真诚的关爱不屑一顾,对冷漠的对待却趋之若鹜;4、情绪起伏极大,且完全不顾及场合和他人感受;5、身边的朋友、伴侣更换频繁,且分手后都是对方的错。
面对这样的人,建议你采取以下策略:
设立明确边界。明确告知什么是你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你不能接受的。比如:“我很愿意帮助你,但请在工作时间联系我。”“我可以听你倾诉,但最多半小时。”
拒绝情感勒索。当对方说“如果你真的关心我,你就会...”时,要保持清醒,不要被这种逻辑带偏。
保持理性距离。尽量避免独处,多在公共场合交流,避免陷入“秘密分享”的陷阱。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对方是你的亲人,无法完全割舍,鼓励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但不要自己充当治疗师。
果断撤离。如果情况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和情绪,请勇敢地选择离开。这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同样,你的情感和精力,应该留给那些能够理解和珍惜的人。
06拯救世界前,请先拯救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助人情结,特别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创业者和管理者。
但请记住:你不可能通过自我牺牲来拯救一个自我毁灭的人。
与能量黑洞相处久了,你自己也会成为黑洞的一部分。
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互相滋养,而非单方面消耗;应该是共同成长,而非彼此拖累。
对于那些永远活在自己命运和幻想的剧本中的女性,最仁慈的态度也许是:尊重她们的命运,放下你的救世主情结。
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作为企业家和管理者,你的精力更应该投入到建设性的事业中,而非填补情感的无底洞。
当你不再被情感黑洞消耗,你会发现:
世界远比想象中明亮,生活本就该轻松愉悦。
与大家共勉。
(全文完)
关注我,更多改变你命运的见识,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