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被称为“残疾中最痛苦的群体”,患者除终日与轮椅为伴外,还要承受神经疼痛等并发症的折磨。在我县,一位脊髓损伤患者周小红,利用13年的时间,为200多名脊髓损伤患者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家”,点燃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上午,在熟溪街道溪南社区活动室里,周小红正在为伤友们演示轮椅到床、坐便器转移、轮椅爬坡等生活技巧。她是武义县“希望之家”生活重建训练营的负责人。今天,由她发起的自助互助康复培训班第六期正式开班,在为期13天的课程里,伤友们将在她的带领下学习辅具使用技巧、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的课程。“看到学员们一天天进步,其实也有一份感动,看到他们生活越来越好,自己感觉自己也是挺有价值的。”周小红说。
2012年,周小红因为车祸造成了脊柱胸6-7节损伤,从此她便与轮椅为伴。虽然病痛给她带来了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但她依旧勇敢面对生活,艰难地学习生活自理。一场偶然的机遇,周小红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前往北京学习了同侪康复知识,这不仅给了她拥抱新生活的希望,也坚定了她帮助更多病友的决心。回家后,她便联系了五名伤友,在自家客厅进行康复训练。这是武义县首个脊髓损伤者互助组织,也是武义县“希望之家”的雏形。如今,该互助组织队伍已经扩展至200余人。
为了让伤友看到另一片天空,周小红还会组织大家走出户外,不少伤友在她的鼓励下还考取了残疾人驾照。周小红说,自己平时会积极鼓励伤友去参加残联的一些活动,包括全国助残日或者是脊髓损伤日,还有一些马拉松比赛。在一些空闲时候,也会去表演轮椅舞蹈。
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受过帮助的伤友又成为新的帮助者,形成了爱的循环。“我已经参加好几次训练营了,这次来不仅想要巩固一下以前的技能,还希望学习一些助教知识,帮助跟自己一样的伤友走出困境。”“希望之家”生活重建训练营学员徐卫文说。
周小红告诉记者,未来,她不仅要教会伤友们学会生活自理,还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学习工作技能,找到自我价值感,成为社会的贡献者,减轻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