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庄稼人都明白一个理儿:地想长出好庄稼,你得先看地肥不肥、墒情好不好。那地要是又干又硬,您就是撒下金种子也白搭!
养孩子学习,跟这种地是一模一样。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不行,立马就上火,买一堆练习册,报好几个辅导班,恨不得一夜之间把苗拔高。结果呢?孩子越来越厌学,家长越来越焦虑。
为啥?因为您忘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养地。孩子的心,就是那块学习的地。

第一步:养心地——把情绪的“杂草”清一清
孩子学习时,心里要是长满了“烦躁”、“害怕”、“委屈”这些杂草,知识这棵好苗子就扎不下根。
孩子写作文,憋了俩小时就写三行字,最后气得把纸揉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
这时候,您要是说:“憋俩小时就写这点?有什么好哭的!”这就像往干涸的地上又撒了把盐。
高明的家长怎么做?他走过去,不是看作文,是先看孩子。
“哎呦,把这娃娃难为成这样了。是不是心里有很多话,就是不知道咋写到纸上?这感觉是挺憋得慌的。”
这句话,就像给干旱的苗下了一场小雨。它没说“作文不难”,而是说中了孩子心里的感受。孩子一听,“对啊,我爸/我妈懂我!”这情绪的闸门就打开了,委屈哭出来,心里的“杂草”也就清了一半。等孩子平静了,您再搂着他肩膀说:“来,咱不把它当作文,就当是跟爸爸/妈妈唠嗑,你想说点啥?”
这一步的核心是: 咱得先当孩子的“情绪垃圾桶”,把负面情绪接住了,倒掉了,才能腾出地方装知识。
第二步:壮苗子——在他“踮脚能够着”的地方施肥
地养肥了,苗才能长。但施肥也不能乱来,得施在根上,而且量要刚好。
这就是教育家说的“最近发展区”。说土一点,就是让孩子“踮踮脚”就能够到的高度。你让他去够天花板,他肯定放弃;但你在他眼前挂颗糖,他蹦一下就拿着了,下次才愿意继续蹦。
孩子英语不行,这次单元考才60分。您要是直接扔给他一本《英语语法大全》,他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

正确的“施肥”方法是:
今天的目标不是满分: “儿子,咱今天不干别的,就把试卷里这道‘选词填空’弄明白,这就够棒了!”
带他“蹦一下”: 您带着他,把这道题里涉及的几个单词弄会,句型讲清楚。然后找一道一模一样的题让他做。
及时“喝彩”: 他做对了,您立刻竖起大拇指:“你看!就这么弄!你这不一下就做对了嘛!脑子真好使!”
明天再“蹦高一点”: 第二天,再找一道类似的题,但稍微变个小花样,让他自己独立完成。
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完美的“踮脚-够到”。他每次“够到”,收获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分数,而是实打实的“我能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学习上最好的肥料,会催着他自己还想再去“够”。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急不得,吵不得,它是个“水到渠成”的慢功夫。
当孩子发现,学习不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一个个能带来成就感的闯关游戏时,那种从心底生出来的干劲儿,才是能陪他跑一辈子的真正动力。
到那时,您就不用再催,只需在旁边,看着他奔跑,为他鼓掌加油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