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果决定论来看,总比向司马懿直接投降要强百倍。
高平陵政变发生后,曹爽并没有听从大司农桓范的建议挟持少帝曹芳前往许昌,而是放弃抵抗,直接向司马懿投降,结果就是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而如果曹爽爷们一点,挟持曹芳前往许昌,那历史就会有另外一种走向。
我们看看曹爽手里的筹码。
首先就是皇帝曹芳。曹芳是正了八经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亲自指定的帝王,比董卓所立的汉献帝要更合法一些,曹爽掌握了他,就意味着掌握了曹魏的唯一权威。况且,有皇帝的全套印玺在,曹爽可以以曹芳的名义发布诏令。曹爽前往许昌后,立即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令宣布司马懿为反贼,那曹爽就是正义的一方,就能掌握主动权。古人最讲究礼法,最讲究正统,司马懿只掌控了一个郭太后,在正统性上根本站不住脚。
其次,曹爽是大将军,又是魏明帝曹叡指定的核心托孤大臣。以大将军的权力,曹爽可以调动曹魏各地的兵马,可以凭借皇帝诏令和大将军令,号令各地兵马进攻洛阳勤王。司马懿只不过掌握了洛阳驻军,从整体兵力对比上,司马懿要占劣势。
再者,大司农桓范是带着大司农的印信逃出的洛阳,以他的威望和权力,他可以调动各地粮仓的粮草,也可以随时随地征集粮草,有他在,可以保证曹爽大军的后援。
还有,曹爽和曹羲在洛阳的军队虽然被司马懿矫诏控制,但他随身仍旧带有一定兵力,而且还有高平陵附近的屯田军可以征调,曹爽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带着曹芳前往许昌。许昌作为曹操曾经的大本营,有充足的粮草和武器库,曹爽用这个武器库足以装备临时征调来的部队。
最后,司马懿并没有将曹魏全部的将帅团结到自己这边来,曹爽也并没有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西部雍凉战区,夏侯玄和夏侯霸还掌握着军队,相比于司马懿他们更倾向于支持曹爽。东部的淮南战区,历任军事长官并不是司马氏的拥趸,司马氏上台后,淮南先后三叛,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相继发难。如果曹爽前往许昌,和司马懿摆开阵势打持久战,这些个摇摆不定的地方军阀,大概率会支持曹爽。毕竟正牌皇帝在曹爽手中,而曹爽也姓曹。大魏毕竟是曹氏创立,跟着曹氏走总比跟着司马氏要强一些。况且司马懿已经七十多岁,老态龙钟,说不定哪天就噶了,这也是一个变数。曹魏这些地方军政长官自然会用脚投票。
总之,曹爽挟持少帝前往许昌,虽说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但绝对比投降司马懿任其宰割要强百倍。假设曹爽和司马懿对垒只有五成胜算,在和司马懿进行多年拉锯战后还是输给了司马懿,但也算是站着死,足以青史留名,没有辱没曹子丹的威名。
但曹爽兄弟一点也没有继承其父曹真的英气,他们选择了最窝囊的死法,直接向司马懿投降,结果就是被夷灭三族,曹真一脉就此断绝。也无怪乎桓范气的大骂曹爽兄弟是猪狗一样的蠢货,一点没有曹真的英雄气。
高平陵政变后,曹爽去许昌不一定能赢,但也不一定会输,无论怎么比较,都比投降要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