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月球最近有点忙?
我这两天翻了一些资料,突然咂摸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在怎么给月球稳定供电这件事上,美国和欧洲的法国、意大利,正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暗中较着劲。
说真的,我还挺好奇,到底谁能先在月球上产出电。⚡
美国,走的是典型的独行侠路线。
以NASA主导的那个叫Kilopower的项目为代表,给人的感觉就是:技术我最牛,预算我管够,你们跟着学就行。
他们追求的是硬核创新,要搞就搞个大的,功率要猛,速度要快,一股子硅谷钢铁侠的味道。
但法国和意大利就不一样了,他们更像是组了一支联盟军。
通过欧洲航天局(ESA)这个大平台,两国手拉手,资源一起用,风险一起担。
他们的策略更稳健,不追求一鸣惊人,而是想做成一个可持续、大家都能参与的月球村项目。
一个想当开拓者,一个想当建设者,就看谁的模式更高效,谁能笑到最后。
咱们先看美国的Kilopower项目。
这东西,我觉得可以叫它月球版超级移动充电宝。
核心技术是核裂变,用的燃料是铀-235。
听着挺吓人,但设计得特别巧,跟搭积木似的,可以一块一块地增加功率。
目标就是那关键的10千瓦,而且早在2018年,人家就在地面上成功完成了全功率测试,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
这种风格就很美国,追求的是效率和快速部署。
为啥这么急?
因为这玩意儿是给他们的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配套的,目标是尽快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能长期住人的基地。
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拿来就能用、插上就来电的强力能源。
当然,这么干的底气是不差钱。
NASA的年度预算超过200亿美元,虽然分到核能项目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这种我全都要的研发气势,确实是别家没法比的。
法国和意大利联手搞的这个项目,画风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说美国的Kilopower是私人订制的豪华跑车,那法意的方案更像一辆月球共享单车,主打一个经济、安全、可持续。
他们选了一条更务实的路。
现阶段不急着去赌某一种超级燃料,而是回头打基础。
比如,怎么优化燃料更安全、怎么开发新材料去适应太空的天气、怎么用3D打印来造核心零件,等等。
这种从地基打起的策略,更符合欧洲多方合作、分摊风险的风格。
他们的目标功率设定在5到8千瓦,虽然比美国的小一些,但对于一个初期的月球村来说,完全够用,而且扩展性也很好。
最关键的是合作模式。
整个项目都在ESA的框架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毕竟ESA一年的总预算也就76亿欧元左右,远不及NASA财大气粗,不精打细算可不行。
不过嘛,这种大家商量着来的模式,进度肯定快不了,估计得等到2030年代才能看到东西上天。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感慨的。
你想想看,在月球上搞核能,本质上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实现能源独立。
一旦人类在另一个星球上,可以不依赖地球,自己发电,自己生产资源,那才算是真正迈出了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声明:本文80%为原创,部分资料借助AI整理,图片为AI原创。内容积极正面,无不良引导。
参考信源:
内华达国家安全试验场(NNSS )--NASA、NNSS及其合作伙伴在NNSS完成Kilopower实验(NASA, NNSS, partners complete Kilopower experiment at NNSS)
NASA官网--FY2025 BUDGET ESTIMATES(2025财年 预算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