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观影现场爆满,日寇暴行也令无数人落泪。
电影《南京照相馆》,主要讲述的就是当地老百姓,为了保留日寇屠杀南京军民的影像资料,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壮故事。
《南京照相馆》剧照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而是来说说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有没有可以完全避免的机会。
那么,提到南京大屠杀,就会说到南京保卫战,而谈及南京保卫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极具历史争议的人物。
没错,他就是原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唐生智!
唐生智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在陆海空三栖作战下,成功占领上海,而中国军队前后投入70万人,折兵近30万,就连最精锐的德械师,也是损失惨重。
此时,日军士气正盛,大本营随即在12月1日下达“大陆第八号令”,华中方面军和海军协同作战,分三路围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日军大本营的想法很简单,通过快速控制国民政府首都,逼迫国民政府投降,进而打击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信心,快速结束对华战争,转移兵力至东南亚和太平洋。
其实,早在淞沪会战后期,国民政府便决定正式迁都重庆,进而坚持长期抗战。
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带领部分官员乘船离开南京,并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国民政府也在12月1日正式运行。
那么,既然连政府都跑了,南京城防也就不重要了,还不如军队和百姓一同撤退,留给日军一座“空城”!
说实话,论南京的地理位置,算不上“易守难攻”,紧靠长江,一马平川,根本无法阻挡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
虽然说,对于北方的军事威胁,有长江天险阻挡,但是一旦南方被围堵,南京可以说是根本没有退路可言。
当时,日军的舰炮可以覆盖南京,再加上日军甲种师团的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完全领先中国军队,南京的城防根本不占优势。
那么,明知打不赢日军,为何还要让十五万军队坚守南京,最后在南京送死呢?
其实,最初的国防军事会议上,许多将领都不支持固守南京,甚至提议放弃南京城防,全军后撤,保存抗战实力。
但是,蒋氏可并不这么想,他内心还是希望可以在南京对日寇展开作战,伤亡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诉全世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决心。
说白了,之所以打南京保卫战,就是为了他蒋公和国民政府的面子罢了!
南京,毕竟是中国的首都,如果过快失手,或者拱手相让,必然打击民族的抗战士气,甚至进一步刺激日军的侵略野心。
同时,蒋氏还希望通过坚守南京,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拖住日军攻势,振奋国人抗战信心,争取英美等国的外交干预,用外交舆论逼迫日军停战。
虽然说,英美等国操控的“国联”,和现在的联合国是一个性质,但是英美等国鉴于和日本的利益关系,并不会做出惩罚承诺。
所以,这也算是蒋氏“打错了算盘,念错了经”!
正当众位将领反对的时候,唐生智却连忙表示:上海可以守三个月,为什么南京不能?他慷慨激昂地说道,誓死和南京城共存亡。
日军坦克开进南京
唐生智的这一举动,正中蒋氏下怀,随即被任命其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全力部署十五万军队,参与南京保卫战。
但是,唐生智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防守南京的中国守军,基本都是从淞沪战场败退下来的溃兵败将,战斗力已经濒临崩溃。
这些溃兵,士兵士气低沉、装备给养损失巨大,许多部队几乎都不满编,再加上两三万新兵,面对士气高涨、装备雄厚的日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同时,防守南京的中国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有蒋氏的中央军,也有广西、四川等地方派系军队,中央军瞧不上地方军,地方军也不想和中央军一般见识。
无论是哪位将领来指挥,都不一定能够完全指挥军队参加战斗,除非是蒋氏来亲自坐镇,还有可能让地方军和中央军拧成一股绳。
至于唐生智,自告奋勇防守南京,并学项羽的“破釜沉舟”策略,无非是想积累自己的军事、政治人气罢了。
但是,蒋氏看错了唐生智,在战前焚毁船具后,唐生智直接乘着小火轮驶向内地,留下的数十万军队,可以说是群龙无首,最后只能沦为日军屠刀下的冤魂。
南京,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举行保卫战的策略是正确的,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必须为”的战斗。
《南京南京》剧照
但是,由于通知撤退时间不及时,导致军队撤退失序,最终葬送了国民政府培养的精锐德械师,三十万军民惨遭被日军屠戮,实乃“国耻”。
后来,唐生智因为“南京保卫战”引咎辞职,回到老家办学教书,为国家培养抗战人才,而后促成陈明仁起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