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本宇航神州科普教育中心主办、冀州滏运中学承办的“逐梦九天 星耀冀州”航天科普宣讲活动在我校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正值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纪念之际,以“传承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为核心,为冀州区师生搭建了近距离接触航天科学的平台,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航天盛宴送到师生身边。
活动正式开始前,本宇航神州科普教育中心的主要嘉宾与冀州区多所参与讲座的学校负责人,在该校办公楼开展专题座谈。双方围绕“航天科普进校园的长效机制”“青少年航天素养培养路径”等话题深入交流,分享经验与思路。座谈结束后,嘉宾们参观校园,实地了解该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及科技教育开展情况,对我校浓厚的科学育人氛围给予高度评价。
航天员八大能力揭秘:从体力到协作,全方位塑造“太空英雄”
活动现场,航天科普宣讲团成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王一教员担任主讲人。她以“中国航天带你迈向星辰大海”为主题,从多个维度为师生们解读航天奥秘。在宣讲中,专家详细介绍了航天员需要具备的八项核心能力,包括团队合作、体力、学习力、生存力、我行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等。这些能力不仅体现了航天员综合素质的高标准,也激励青少年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注重全面发展,为未来投身航天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王一教员通过沙盘游戏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到各个位置上的航天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对航天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空间站:从蓝图到现实,千项研究引领太空科学前沿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王一教员为学生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中国空间站自2021年4月首发以来,已进入全面建设与应用阶段。据介绍,空间站的建造凝聚了百余名院士、千余名专家的智慧与心血。目前,空间站围绕四大领域设置了32个研究主题,配备了20余个舱内实验柜和3个舱外暴露平台。预计未来2至15年内,将开展千余项科学研究,推动实验方法与样品体系的持续创新。
空间站的研究试验: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稳步推进,生命健康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在骨骼相关生理系统协同调控技术研究板块,王一教员详细介绍了骨骼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重塑机制,以及骨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和骨代谢与营养的调控研究,让同学们理解微重力对人体骨骼的影响及干预方法。随后,在心肌细胞微重力效应代谢重塑机制的讲解中,王一教员借助心肌细胞和血液的模拟图示,深入阐释了航天环境对人体心肌细胞的影响。最后,聚焦天和核心舱的空间物理科学研究,她为我们重点介绍了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展示了天和核心舱在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些在“天和核心舱”内持续进行的生命科学实验,完美诠释了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战略价值。中国航天科普迈入新阶段:多元融合与国际合作塑造未来
“九天浩瀚,星河灿烂”,王一教员这句太空寄语的表达恰是当前中国航天科普教育的最佳注脚。她为我们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在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成果转化。活动凸显了“天宫课堂”、卫星研制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实践项目,正激发新一代的创作热情。面向未来,科普教育将深度融合STEAM理念与AI技术,通过跨学科实践与国际合作,推动教育形式创新与全球资源共享。
现场,同学们全神贯注,积极互动,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此次科普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到航天科技的前沿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航天梦想的种子,激励着青少年们以科学探索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贡献力量。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