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们谁记得西安的“小名”?

这两天我在网上偶然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西安应该简称啥?这问题看起来简单,但仔细想想发现还真是答不上来。西安(图:网络

这两天我在网上偶然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西安应该简称啥?

这问题看起来简单,但仔细想想发现还真是答不上来。

西安(图:网络)

中国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有简称,很多大城市也有简称,比如南京简称“宁”,广州简称“穗”,成都简称“蓉”等等。惟独到了西安这里,一问简称就卡了壳,要么张着嘴大半天说不出来,要么一口气报出来一大堆,然后转念一想发现好像没有哪一个是真正得到官方站台的,甚至连称得上“约定俗成”的都没有。

作为一个历史比北上广深加起来还要悠久,文化底蕴深得随手抓一把黄土都能感到岁月积淀的老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却偏偏在一个简简单单的“简称”上跌了份儿,当过十三个王朝的老大,叱咤风云一千多年,结果发现自己居然没有一个能让多数人都承认的“小名”。

简称当不了饭吃,可别人都有的东西,就你没有,怎么想着让人怎么觉得都有点不得劲儿。

1

国内城市的简称,其来由五花八门,但整体上大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源头:

有的是取材于古地名。典型例子就是南京,在选择简称时,用了南京在古时的旧称之一“江宁”的“宁”字。类似的还有太原古称并州,因此简称“并”,南阳古称“宛城”,因此简称“宛”;

吴淞江(图:网络)

有的是来源于周边水系的名称。例如上海地处吴淞江的入海口,该地在晋朝时称为“沪渎”,后来明朝大搞“江浦合流”的水利工程,让吴淞江的支流黄浦江“喧宾夺主”,抢占了吴淞江的入海口不说,还反把吴淞江变成了自己的支流。但“沪渎”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上海的简称“沪”也是从此而来。同理,重庆境内的嘉陵江古称“渝水”,因此简称“渝”; 南昌地处赣江流域,赣江古称洪江,因此南昌也叫“洪都”,发展到现代,就简称为“洪”;

有的是根据独特的自然环境。代表城市是成都,成都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为后蜀的国都,当时的皇帝孟昶为美化都城环境,下令在成都城墙上及周边大规模种植木芙蓉,盛放时形成“四十里如锦绣”的壮丽景观,由此得到“芙蓉城”的美称,后来便简化为“蓉”;贵阳以制作一种名为“筑”的竹制打击乐器著称,因此得名“筑”;福州在历史上曾实施“编户植榕”的政策,在城内大量种植榕树,所以就简称为“榕”;

“五仙骑羊赠稻穗”(图:网络)

有的来自于古代传说。如广州有个“五仙骑羊赠稻穗”的传说:西周时,广州地区连年灾害,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羊下凡赐福,广州便从此风调雨顺。于是广州的简称就这么来了:两个字叫“羊城”,一个字就叫“穗”。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就是直接从城市的全名里拉一个出来做简称,比如武汉简称汉、沈阳简称沈、天津简称津、杭州简称杭、哈尔滨简称哈......看起来,造简称的方法千千万,总有一款适合你。

然而,到了西安这儿,却全都是“此路不通”。

2

实际上,西安在历史上还真曾经有过一个正儿八经的、得到了官方承认的简称,就是“镐”。

三千多年前,周族在周文王姬昌时渐渐发展壮大,占领了沣河流域,并在沣河西岸营建了都城,定名“丰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接班后,又在沣河东岸营建了一座新的都城“镐京”,与丰京合称“丰镐”。丰京和镐京虽地处沣河两岸,但有舟桥相通,实际上相当于一座城市的新旧两个城区。

丰镐遗址(图:网络)

在西周近300年的统治中,丰镐作为国都,始终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虽然“丰镐”这个名字后来与周朝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为关中地区的繁荣以及使关中成为古代帝王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定都西安的王朝,其都城都是以丰镐为蓝本。直到现在,西安仍有“丰镐东路”“丰镐西路”这样的地名。

这样,从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以历史名称定简称”这一方向入手,西安似乎可以简称为“镐”。事实上西安也真的曾经被这么称呼过:《西安市志》第一卷“大事记”中,1947年12月就有“是月,经国民政府内务(政)部核准,西安市简称‘镐’”的记载;同样是《西安市志》第一卷,“行政建置志”中华民国时期“行政院直辖市”条目下也写明:“民国36年(1947),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同年12月内政部核准西安市简称‘镐’。”

此外,在《民国西安词典》中,也有多处将西安简称为“镐”,如“9月1日开始,每天两次(上午6时,下午15时)观测发报,由驻镐十七路军电台发往南京气象台”“陕西省建设厅厅长赵守钰报告给省主席杨虎城,即派参议李卓吾前往考察并邀请至镐推广”“民国21年(1932)8月27日汤仲明驾驶‘木炭代油炉’汽车抵镐,杨虎城当即接见并令省汽车局局长吴抱平抽调人员、设备,以十七路军机械修理厂为协作单位,助其在镐试验”等等。

《西安市志》(图:网络)

近年来,在不少媒体报道、官方文件中,也有以“镐”指代西安的措辞出现。如中国青年网西安(2021年)4月29日电:“4月28日,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团委联合局各驻镐单位在陕西省国际体育之窗开展‘中建蓝 五四红’青年爱心公益活动。”而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网站上有一条2021年的新闻《子长市供销社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其中一句是“农产品线上线下双线流通,线上通全国,线下店(柜)驻镐、出陕、进京。”

有历史、有文化、有内涵、有官方的站台......西安简称“镐”,看起来是众望所归、板上钉钉了?

3

骨感的现实是:虽然“镐”看起来buff满满,该有的要素一个也不缺,但大部分西安人却对这个字并不感冒。

早在2005年,西安市民政局就联合《华商报》举办了一场民意调查,主题就叫“西安简称‘镐’,您看好不好?”。有近两千名西安市民参与了讨论,通过网上投票、跟帖讨论等方式,畅谈自己对西安简称的看法。只是结果有些刺眼:高达83%的受访者对西安简称“镐”持反对意见。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镐”这个字哪哪都好,就是太难认了。不管用哪种输入法打,都得至少翻上三页才能找到,本地人还好说,外地人十之八九会把这字念成“gǎo”,你跟他说“镐”,他大概率是一脸懵逼:“浩?哪个浩?咋写?能组个啥词?”

丰京和镐京(图:网络)

就算你有耐心自己解释,估计人家也没那个耐心听。

其实广大西安人也没闲着,虽然集体投票把“镐”送回了博物馆,但大家也没忘集思广益提出其他“有历史味儿”“能体现出西安独特城市魅力”的简称,只可惜确实各有各的短板:

有人说“灞”,既寓意着城市的自然和谐与灵气,也展现出西安作为“西北第一城”的霸气。只是堂堂的大西安,就用一条河撑门面未免有点不够大气;有人说“唐”,能体现出西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但十三朝一下缩成一朝,感觉逼格瞬间就变低了。再说,李渊当初是在太原被封的唐国公,离西安还远得很;有人说“雍”,认为这个字能最大程度体现西安崇高的历史地位,因为“雍州”是古“九州”中的一州,足够撑得起古都的深厚底蕴,但宝鸡人听了恐怕要抗议;其他“京”已经被北京占了,西安可没那么大脸跟帝都争;“秦”是代表整个陕西的,用在西安身上就是小脚穿着大码鞋,总有那么点心虚;“长”就更别提了,先不提这个字完全不不符合西安人“要有历史底蕴”的要求,就说你要是叫了“长”,那人长春、长沙又该咋办?如果叫“安”,那安庆又要有话说了......

古九州(图:网络)

仔细看看,现阶段最适合西安、用得也最广泛的简称,好像就剩下“西”了,你说“西延高铁”,大家一听就知道是西安到延安的。但一直以来,吐槽用“西”简称西安的声音也是从来没消失过,觉得千年古都就用这么一个丝毫没有文化内涵,甚至可能出现指代不明的方位词做简称,简直是有辱斯文。另一方面,人家说“赴京上任”“来沪调研”,一听就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既视感,搁你这儿成了“来西考察”,也是怎么听怎么觉得膈应。

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西安还是没简称。

4

还有一个小细节是:各地政府发布公告、通知等文件时,都是以城市的简称作为文件编号的开头。比如上海就是“沪府发XXX号”,相应地广州就是“穗府”,南昌就是“洪府”,等等。

然后到了西安这,清一色地都是“市政XX”的字样。

西安市政府发布的文件

(图:西安市政府官网)

可见西安是真的没有一个官方权威认证的简称,而且似乎短期内也不打算有。关于“西安究竟简称啥”这个问题,还得再吵吵上好一段时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一个固定的简称,也未必就是坏事。因为这恰恰说明西安的文化和历史太悠久了,只用一个字完全没法概括出它的深沉厚重和有容乃大。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专属的长安梦,大雁塔的瓦当、明城墙的砖石、兴庆宫的残碑,哪个代表不了西安?何必非得要拿简称当名片呢?

爱叫啥叫啥吧,大西安的底气,不需要靠一个简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