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儿时野果地棯:吃多了舌头会变黑,客家人常用来泡酒煲汤

提起地棯,不少人心中会泛起一阵童年的暖意。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它是野外劳作时最惊喜的 “零食”。放牛时在田埂边瞥见

提起地棯,不少人心中会泛起一阵童年的暖意。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它是野外劳作时最惊喜的 “零食”。

放牛时在田埂边瞥见那抹紫黑,砍柴间隙于灌木丛中发现饱满的果实,总会忍不住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摘一把塞进嘴里,那股清甜至今难忘,不过吃多了舌头乌漆嘛黑。

后来,我们陆续离开家乡,去县城读初中、到市里念高中、往大城市上大学,直到如今步入职场,再也难有机会赶在地棯成熟的季节,回到熟悉的山野间亲手采摘。但那份藏在舌尖的味道,连同童年的山野时光,始终深深印在心底。

那么,这种承载了无数人童年记忆的野果,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

01

匍匐成片的“矮脚菍”,花开带“爪”格外艳

虽名为“棯”(古时指枣树的一种),地棯却与枣树毫无关系,它实则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匍匐小灌木,枝条通常长10-30厘米,因此在不少地方被亲切地称作“矮脚菍”。

它的别名远比想象中丰富:广东人叫它 “地脚菍”,广西人称之为 “地樱子”“地枇杷”,浙江人唤它 “紫茄子”“山辣茄”,江西人叫 “库卢子”,湖南人则称 “土茄子”“地铺根”。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名字,也藏着各地人对它的喜爱。

地棯的喜欢“抱团”,茎秆贴着地面匍匐生长,每一节都能生出新根,分节又多,往往一长就是一大片,像是给山野铺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毯。

每年春夏时节,这片“绿毯”上便会绽放出亮眼的花朵。花型不算小,5 片花瓣呈菱状倒卵形,从淡紫红渐变到深紫色,远远望去,像一朵朵迷你版的单瓣月季。

最特别的是花瓣的细节:每片花瓣的顶端会突然收窄,向外伸出一小撮硬刺毛,形似小巧的钩子或 “爪子”;而它的子房长在花的下方,顶端却密密裹着一圈硬刺毛,与花瓣的 “小爪子” 相互呼应,在花冠中心形成一个可爱的小 “刺球”,模样十分别致。

花谢之后,果实便开始慢慢生长。刚结出的果子是青涩的绿色,随着成熟度增加,逐渐变成粉嫩的粉色、鲜亮的红色,最后定格为饱满的紫黑色 —— 这便是地棯完全成熟的标志。

成熟的果实形状像个小小的瓮,中间圆鼓鼓的,握在手心软乎乎的,格外惹人喜爱。

02

清甜无腻的“天然糖果”,钙含量碾压牛奶

地棯的果实,是南方山野间最受欢迎的野生浆果之一。别看果子个头不大,可食率却极高。它的果皮和果肉能直接吃,种子细小到几乎尝不出存在感,不用吐籽,吃起来格外省心。

成熟的地棯果,像一盏盏紫黑色的迷你小灯笼,果皮薄得几乎能看见里面的果肉,却带着一丝轻微的韧性。用手指轻轻捏住,软而不烂,不会一捏就汁水四溅,让人能安心地揣在兜里。

入口的瞬间更是惊喜:牙齿轻轻一咬,果皮会有微弱的 “爆汁感”,却不像葡萄那样脆裂;半透明的淡紫色果肉,质地像细腻的果泥般柔软,又带着极细微的 “籽感”—— 不是粗糙的颗粒,而是让口感多了一层糯滑的层次,比纯果泥更有嚼头。

它的甜,是最讨喜的 “温和清甜”—— 没有蔗糖那种浓烈的甜,更像是带着山野露水的植物本味,甜而不齁,吃完后口腔里干干净净,不会残留黏腻的甜感。

果香也格外 “干净”,没有复杂的复合香味,就是淡淡的浆果清香,像稀释后的蓝莓香,清新又治愈。

更难得的是,这颗小小的野果还藏着大营养。它含有钾、钙、磷、铁、锰等多种矿物质,且是典型的 “高钾低钠” 食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钙含量。据检测,地棯果实的钙含量高达 732.8mg/100g,而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22 版)》,全脂牛奶的钙均值约为 104mg/100g,换算下来,地棯的钙含量竟是牛奶的 7 倍左右!

03

客家餐桌上的 “宝贝”,泡酒煲汤皆是风味

在民间,地棯早已不是单纯的野果,而是被视作 “宝贝食材”,其中最常见的用法便是泡酒。用地棯泡出的酒,带着果实的甘甜和草木的清香,口感醇厚,别有一番风味,而且泡制方法多样,不同搭配能酿出不同的滋味。

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对地棯的记载。它被称为 “天然野生活血补血珍品果”,且古时就有 “熟以为酒” 的习俗。

在广东客家地区,地棯泡酒更是深入人心,酿出的酒被称作 “地棯酒”,还享有 “东方葡萄酒” 的美誉。当地甚至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节,地棯红一节;八月半,地棯红一半;重阳九月九,地棯好浸酒”,足见客家人对地棯酒的喜爱。

除了泡酒,地棯也是煲汤的好搭档。广东人爱喝的地棯汤,用料讲究,将地棯与瘦肉、骨头或其他食材一同慢炖,炖出的汤汤色清亮,带着地棯的清甜,既好喝又滋补,成了不少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养生美味。

此外,地棯果实还能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它的色素含量丰富,色价高达 190,不仅无毒副作用,还带着浓郁的果香味;而且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很适合用来给果汁、果酒、糖果和点心着色,是天然又安全的 “食品染色剂”。

04

农村里的“解毒小能手”?

在过去的农村,地棯还有一个实用的用途 —— 解木薯毒。《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中明确记载:“解木薯中毒,亦治毒蛇咬伤:地稔根杵烂,冲开水服”,《广西本草选编》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若是有人误食了生木薯或未煮熟的木薯导致中毒,老一辈人会找来地棯的根,捣烂后用开水冲泡,让中毒者服用,以此缓解中毒症状。

从传统经验来看,地棯根能解木薯毒,可能与其中含有的鞣质有关。这类成分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进入胃肠道后,或许能与木薯中的 “生氰糖苷”(或其分解产生的剧毒物质氢氰酸)结合,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复合物,从而减少有毒物质进入血液,间接减轻中毒程度。

但必须提醒的是,地棯解木薯毒只是传统民间经验,其效果和安全性缺乏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而且木薯中的氢氰酸毒性极强,中毒发作快、致死率高,一旦发生木薯中毒,绝对不能将地棯等传统方法当作主要救治手段。

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05

结语

如今,我们散落在钢筋水泥的森林,地铁的轰鸣替换了山涧的水声。可只要想起那片匍匐的紫霞、想起黑漆漆的舌头,心里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笼。

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山里的风、童年的甜,一直在原地,等我们回去。

植物档案

中文名:地棯

俗名:地菍、地稔、地梨、山地菍、乌地梨、地茄子、紫茄子、山辣茄、土茄子、地蒲根、铺地锦、埔淡、库卢子、地脚菍、地樱子、地枇杷等。

种属: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匍匐小灌木。

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原生地为湖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