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43岁也能考编,老龄化下的大趋势!社会平均年龄是40岁,35岁后就不能考公考编,就显得太荒诞了。

社会平均年龄是40岁,35岁后就不能考公考编,就显得太荒诞了。以前一提考编,大家都默认是 “年轻人的赛道”——35 岁像

社会平均年龄是40岁,35岁后就不能考公考编,就显得太荒诞了。

以前一提考编,大家都默认是 “年轻人的赛道”——35 岁像道无形的墙,一过这岁数,再想考体制内,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可最近这墙明显松动了:四川眉山的研究生 43 岁能报事业单位,上海的执法类公务员 38 岁也能考,山东、贵州有些岗位甚至放宽到 45 岁。

这可不是个别地方的 “小打小闹”,而是老龄化社会里,考编年龄放宽的大趋势。

要知道,咱们国家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快 40 岁了,再死卡 35 岁不让考,本来就够荒诞的,现在终于改到了 “正常人能接受” 的程度。

一、各地都在松绑:从 38 岁到 43 岁,考编年龄上限越提越高

这波考编年龄放宽,不是 “雷声大雨点小”,而是各地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策。

上海今年最显眼,把执法类公务员的报考年龄从 35 岁提到 38 岁 —— 别小看这 3 年,多少在企业干了十年、懂基层矛盾处理的人,以前因为年龄被拒之门外,现在终于能报名。

要知道执法岗不是 “体力活”,处理邻里纠纷、应对突发状况,比的是能不能沉下心、会不会沟通,30 多岁的人反而比刚毕业的学生更稳。

四川更给力,眉山、遂宁直接把事业单位年龄拆得明明白白:本科学历放宽到 38 岁以下,研究生能到 43 岁,退役军人还能再宽 2 岁。这意味着什么?

比如一个 40 岁的工程师,之前想考事业单位的技术岗,因为年龄卡得严没机会,现在拿着研究生学历,就能凭着多年的技术经验去竞争;还有 38 岁的宝妈,之前在家带娃断了职业路,现在也能考个社区服务岗,既能工作又能兼顾家庭,不用再焦虑 “年纪大了只能做零工”。

连中央机关的公务员招录都跟上了,2025 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年龄能放宽到 40 岁。

以前高学历人才要是毕业时超了 35 岁,想考公都没门,现在终于给了 “晚毕业也有机会” 的缓冲,不用再为 “年龄差几个月” 可惜。

二、为啥现在放宽?不是随便改,是大趋势推着走

考编年龄放宽,不是政策 “心血来潮”,而是对着社会现实改的,每一条理由都很实在。

首先,劳动力年龄早变了。

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咱们国家劳动力平均年龄已经到 39.42 岁,快 40 了!以前卡 35 岁,相当于把一半 “正当年” 的劳动力拦在体制外 —— 这些人有工作经验、懂社会规则,本来是做基层岗、技术岗的好苗子,却因为年龄被浪费,太可惜了。

就像社区治理岗,需要跟大爷大妈打交道,35 岁以上的人更懂怎么沟通,总比刚毕业的学生 “只会讲政策” 强。

其次,延迟退休政策也得衔接。

今年开始实施延迟退休,以后大家要工作到 63 岁左右,比以前多干 3 年。

既然上班时间变长了,招人的年龄自然该往后挪 —— 总不能让人家 35 岁考进去,只干 28 年就退休,现在放宽到 38 岁,照样能工作 25 年,刚好跟延迟退休的节奏对上,不浪费编制资源。

还有个关键原因:大龄人才的优势,以前被忽略了。

比如专业技术岗,像医院的设备维护、学校的教育管理,越有经验越吃香 ——40 岁的工程师比 25 岁的更懂设备故障排查,38 岁的教育管理者比刚毕业的更清楚学校的实际需求。

以前只招年轻人,等于把 “有经验的熟手” 拒之门外,现在放宽年龄,才算真正 “按需招人”。

三、这不是 “降低标准”,是给大龄求职者留条路

有人担心 “年龄放宽了,是不是考编的标准变低了?” 其实不是,反而更精准了。

以前卡 35 岁,是 “一刀切” 的懒办法,不管岗位需要啥,先按年龄筛;现在放宽年龄,是 “看岗招人”—— 需要冲劲的年轻岗,还可以招 20 多岁的;需要经验的岗,就招 30 多、40 岁的,这样才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体制内放宽年龄,是给整个就业市场带了个好头。以前很多企业招聘,都学着体制内卡 35 岁,觉得 “35 岁以上的人没活力、不好管”,现在体制内都松口说 “年龄不是事儿,能力才是”,企业也会跟着反思。

比如以前互联网公司裁员优先裁 35+,以后可能会更看重 “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 “多大年纪”,这对所有大龄求职者来说,都是好消息。

还有人怕 “大龄进体制,没几年就到天花板,没晋升机会”。

其实现在政策也考虑到了,公务员有 “职务职级并行”,就算不当领导,也能靠年限和绩效涨职级、加工资;事业单位还会针对大龄新人搞培训,帮着适应岗位。

比如一个 43 岁的技术岗新人,进去后可以凭技术评职称,照样能涨工资、受重视,不是 “进去就养老”。

四、老龄化下的必然,人才没有 “保质期”

43 岁能考编,表面看是政策放宽,本质是社会终于认清了:人才没有 “保质期”,不是过了 35 岁就没用了。

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咱们需要把每个年龄段的优势都用起来 ——20 多岁的有冲劲,适合做开拓性的工作;30 多岁的有经验,适合做基层治理、技术岗;40 多岁的有沉淀,适合做规划、协调类的工作。

对个人来说,这更是打破了 “35 岁职场死刑” 的焦虑 —— 就算你 35 + 失业了,不用慌着转行做完全陌生的领域,要是有专业能力,考编还是一条靠谱的出路;就算你 40 岁想换稳定的工作,也不用觉得 “太晚了”,政策在变,机会一直有。

说到底,考编年龄放宽,是社会包容的进步。

以后咱们评判一个人能不能做这份工作,看的应该是 “会不会、能不能”,而不是 “多大了”。

不管你现在 25 岁还是 40 岁,只要有能力、有想法,考编这条路,就还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