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在哪吗?不是撒哈拉深处,也不是西伯利亚荒原,而是中国新疆塔城地区的老风口——这个坐标约东经83°36'、北纬46°14'的地方,往任何方向到海洋的直线距离都超过2400公里,被称作“亚欧大陆难抵极”。
新疆老风口位置示意图
但更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偏远”,而是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奇迹:从曾经“风吹石头跑,十车经过九车翻”的死亡禁区,到如今郁郁葱葱的生态绿洲,中国人用25年时间,在离海最远的地方织就了一张绿色大网。
这里的风,曾是吃人的“魔鬼”
老风口的“凶名”,是风刻出来的。它处在准噶尔盆地与塔城盆地之间的喇叭状峡谷,西伯利亚寒流在这里被两山挤压,形成极强的“狭管效应”,硬生生把这片土地变成了世界级风灾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要刮150多天,最多时达153天,最大风速能飙到40米/秒,比13级台风还要猛烈。夏季飞沙走石,打在脸上如刀割;冬季风雪流能瞬间掩埋道路,牧民的牛羊群常被一夜卷走,当地谚语里的“十人通过九卷走”,绝非夸张,冬天封路时,这里就是隔绝内外的孤岛。
狂风肆虐的老风口
作为离海最远的陆地,这里本就干旱少雨,大风更把仅存的水汽和土壤刮得一干二净,戈壁上只剩硬石和流沙,连野草都难觅踪迹。谁也想不到,这样一片“生命禁区”,后来会被绿色覆盖。
25年治风:用钢钎刨出绿色希望
改变始于2000年。当年,塔城地区启动老风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面对这片“种啥死啥”的土地,干部群众没有退缩。戈壁全是硬石,他们就用钢钎撬、十字镐刨,一坑一坑地挖;缺水灌溉,就打井修渠,把远处的水源引到林带;苗木成活率不足30%,就摸索出“深栽深埋”“秋季假植”的技术,用耐旱的杨、榆、沙枣树混交造林。
这不是一代人的战斗。治风之路太难了,但没人想过放弃。25年间,近2000万株苗木被栽进戈壁,渐渐织成了南北纵贯28公里的“多带式小网格蜂窝状”防风林网——这道“绿色长城”,硬生生把风魔挡在了外面。
数据不会说谎:2010年,老风口大风日还有153天,瞬时极大风速39米/秒;到2024年,大风日减至124天,风速降至33.3米/秒,降水量还比以前多了20%,局部小气候彻底改写。曾经的“夺命口”,如今连冬天封路都成了稀罕事。
从“挡风”到“生金”:荒漠里的生态奇迹
更动人的转变,藏在“绿起来”之后。随着生态改善,老风口不仅守住了家园,更长出了“财富”。当地启动退化林改造,把老化林木换成白蜡、沙棘、山桃等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树种:白蜡能当景观树,沙棘果能酿饮料,山桃核能榨油,林下还能养珍珠鸡、种中草药。
现在的老风口
如今站在老风口的高处望去,防风林带在微风中摇曳,林带间耕地与水渠交错,昔日荒滩变成了良田。这里不再是“被遗忘的极点”,而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新疆的生动样本——从1978年至今,新疆通过“三北”工程累计植树7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03%提升到5.06%,首次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
当暮色中的防风林在风中低语,这片离海最远的土地早已不是“生命禁区”。从钢钎刨土到绿海生金,老风口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不过是一群人对着荒漠,把“不可能”熬成了“可能”。而这道矗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绿色长城,正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