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军代号“午夜重锤”(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的行动对伊朗多个核相关设施实施了精确打击,出动多架B-2隐身轰炸机投放多枚GBU-57(MOP)等重型钻地弹,对Fordow、Natanz等深掩核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并引发外界高度关注。此次行动被官方与多家防务媒体列为MOP首次实战应用,凸显了“深埋即安全”这一假设被军事技术挑战的现实意义。
GBU-57(俗称 MOP)由波音及相关单位长期研发,整弹重量约 30,000 磅(约 13.6 吨),为专门攻击厚混凝土、岩石和深埋掩体设计。其外壳由高强度特种钢构成,结合精确制导与智能引信,在穿透深层结构后延迟引爆,以最大化对地下设施的毁伤。MOP 的研制与多次试验耗时多年,其设计初衷正是为了解决像 Fordow 这类“山体+混凝土+深埋”复合防护目标。
下一代钻地弹:美国要的“更轻更准更聪明”据公开报道与合同邀约,美国空军已启动下一代钻地弹的样机与静力学试验工作(合同要求包括若干缩尺模型与 3–5 件全尺寸测试件)。该方案把单弹最大重量上限设定在约 22,000 磅——相比 MOP 明显减轻——同时追求更高的终端精度(在GPS辅助与强电磁干扰情况下达到较低 CEP)和更智能的引信逻辑(所谓“空腔计数/智能空腔引信”,以确定最佳爆炸时机)。相关合同与原型试验计划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1. 小型化但不牺牲破坏力:把30,000磅缩到约22,000磅,意味着必须在材料、爆破装药与结构强度上做系统优化,保持穿透深度与破坏效能。2. 更高的末段精度:合同文本强调在GPS受干扰环境下仍要保持高概率命中(低CEP),这对制导、惯导融合以及抗干扰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3. 智能空腔引信:新型引信能在穿透过程中“判断”内部结构(空房间/巷道数量),选择最优引爆位置,避免过早或过晚爆炸,从而把能量释放在对目标最致命的位置。4. 考虑推进/防区外发射能力:过去有人设想给此类武器加火箭助推,使其能在敌防区外释放,从而降低轰炸机穿入敌防空圈的风险。但现实的重量和设计限制让这一设想在短期内充满挑战。
目前只有B-2完成了对 MOP 的适配(每架在改装后可携带两枚 MOP);而未来B-21“突袭者”设计更小、内部弹舱体积受限,可能每架仅能携带一枚传统 MOP。那怎么解决?两种思路:一是把弹头小型化(但保持效能),二是让每架轰炸机携带更多的小型化钻地弹,从而在战场上形成“倍数效应”。因此下一代钻地弹的重量与体积限制,直接由未来隐身轰炸机的平台能力决定。
战略与地区影响:亚太的警示与反制在中东,行动背后存在区域态势与盟友协同(例如以色列早期行动为美方创造了战场条件);但把同样模式搬到亚太,挑战更大——中国、韩国、日本等地区拥有更成熟的防空与预警体系,且地面硬掩体、地下指挥中心密集。
若美国成功把钻地弹推进到能在防区外投放、并保持高穿透与精度,那么对沿海国家的深层军事设施构成更大威胁;反过来,受威胁国家会更重视深度掩蔽、快速分散与反打击能力,地下设施建设也会进入新一轮“加固、伪装与分布式”竞争。综上,武器的技术进步会推动防御与对抗策略的同步演进。
1. 技术并非万能:地质条件(岩石类型、混凝土强度)、掩体结构与深度等,会影响穿透效果。一次“成功”的打击并不等于所有深埋目标都无懈可击。2. 后果复杂:深埋设施被破坏可能带来放射性、化学或长期环境与地区政治后果,这类大规模定点打击具有极高的政治代价与不确定性,决策者不能只看“技术能做到”。(此处属于分析与警示,无需外部引用)
评论列表